首頁 畫說中國·大元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忽必烈治理中原

蒙哥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後,任命二弟忽必烈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南下駐於爪忽都(蒙古人對金北邊部族的泛稱)之地,建藩府於金蓮川(今內蒙古正蘭旗閃電河),常駐於桓(今內蒙古正蘭旗北)、撫(今內蒙古興和縣)二州間。在他身邊招納了一批漢族士人為幕僚,如劉秉忠、姚樞、許衡、郝經等人。通過他們的互相引薦,吸引了更多的中原士人。他們用儒家思想和曆代行之有效的治國之道影響忽必烈,促使忽必烈采納他們的計策,以漢法來治理中原。

蒙哥汗二年(1252年)正月,謀士姚樞建議改變過去春去秋來,奪城後剽殺擄掠的作戰方式,采取以守為主,亦戰亦耕,廣積糧儲,充實邊備的滅宋方針。忽必烈采納了這一建議,首先整治邢州(今河北邢台)。這時,邢州在兩個答剌軍統治下,民戶由1萬多戶銳減為5700戶。忽必烈任用漢人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邢州商榷使。他們到邢州後,除去弊政,革去貪暴,召撫流亡,僅幾個月時間,邢州大治,戶口增加幾十倍。於是,忽必烈請設經略司於汴(今河南開封),以漢人史天澤、楊惟中、趙壁等為經略使,整頓河南軍政。漢將史天澤等到河南後,打擊暴虐貪**的地方軍閥,處死橫暴的州官,興利除害,深得民心。他們還在唐(今河南唐河縣)、鄧(今河南鄧縣)屯田。在鄧州設屯田萬戶,範圍西起鄧州,東連陳州(今河南淮陽)、亳州(今安徽亳縣)、清口(今江蘇淮陰西)等地。屯田的農民,敵至則戰,敵走則耕,不久,河南大治。

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哥把關中地區封給忽必烈。次年,忽必烈在京兆(今陝西西安)立宣撫司,以孛蘭和儒臣楊惟中為宣撫使並屯田於鳳翔(今陝西鳳翔)。又奏割河東解州鹽池的收入以供軍食,募民以鹽換糧,支援四川前線。他們改革弊政,努力恢複農業生產,減關中常賦之半;整頓吏治,處死害民的貴族,並進一步嚴肅軍紀,關中情況大為改觀。忽必烈還任命許衡為京兆提學,在關中建立學校,釋放俘掠的儒士,編入儒籍;又立京兆交鈔提舉司,所發紙鈔,以佐經用。關隴地區的社會經濟得以恢複。忽必烈的上述措施,得到了漢族地主、儒生的廣泛支持,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從中也學到了統治漢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