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學
理學,始創於北宋,經過程顥、程頤,到了南宋時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儒學的正宗。
理學在北方的廣為傳播始於趙複被俘到北方以後。趙複,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陸)人,人稱江漢先生,是朱熹門生謝夢先的學生。1235年窩闊台伐宋,攻破德安,趙複被俘,欲赴水自沉,被姚樞救出留在幕中,後隨姚樞至燕京,受到忽必烈召見。忽必烈在燕京立太極書院,請趙複傳授程朱理學,培養了一批理學家,姚樞、許衡、劉因等皆出其門。
許衡、劉因、吳澄是元代著名理學家。
許衡(公元1209—1281年),河內(今河南泌陽)人。早年不滿北方落第老儒所授的句讀訓解,轉從姚樞、趙複處聞之理學大義。金朝滅亡的前一年,許衡為元軍所得,漸獲忽必烈的賞識和重用,與劉秉忠、郝經、郭守敬等人一起,為元朝行漢法、重儒學、定官製、立朝義。和劉因、吳澄一起並列為元代三大理學家。許衡認為天理在心中,直求本心即得天理,強調本心自悟,自識本心,這些都是後來王陽明之學的類型,成為王學的先聲。
許衡不是迂腐的理學家,他主張踐履力行,他在蒙古族初主中原之時,主持國學,以儒教六藝教授蒙古弟子,對推動漢、蒙文化的融合交流及保存從當時來說比較先進的漢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劉因在對理學的態度上,反對舍傳注疏釋而空論,強調反求六經,以六經為根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宋代理學憑空臆斷、自圓其說的疏漏與弊病。
吳澄一生從事教育,弟子眾多,他雖授朱學,但卻能調和朱、陸之學。他們的學說繼承了朱熹“理在氣先”的精華,並提出“以道事君”,即在理論上把推行道學與推行漢法相結合,並廣加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