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遼金西夏(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風雨西夏

西夏從李元昊於1038年正式建國算起,至1227年為蒙古所滅,傳10帝,存在了189年。如果以其遠祖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權算起,“雖未稱國而王其土”,則他們到西北地區已曆時347年,先後與五代、北宋、遼朝、南宋、金朝長期並立。其時,也有曾經盛極一時的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雄踞其西、南兩邊。在這樣的政治地理環境、相對較差的自然條件、稀少的人口和較為落後的生產力基礎上,西夏能夠長期延存,使世人頗覺神奇。西夏之所以能在政權迭變的北方維持這麽長的時間,這得益於其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其靈活的對外政策。

獨特的自然環境與地緣政治

在東據黃河、西至玉門、北抵大漠、南鄰蕭關的西夏王國裏,由於自然條件與地理結構的差異,大致可以劃分為鄂爾多斯高原、賀蘭山與河套平原、阿拉善高原、祁連山與河西走廊以及橫山至天都山山界5大塊。總體來看,西夏的自然條件相當嚴酷,戈壁沙漠占全境2/3以上,但農牧業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即使鄂爾多斯與阿拉善沙漠戈壁灘上,也並非全是不毛之地,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周圍,水草肥美,牲畜生息,構成一個個沙漠中的小綠洲。這種相對優越的自然環境,為西夏的農牧業生產提供了條件,是西夏立國長久的根本原因。

河套指今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的地區。西夏對於該地區的控製和經營,是西夏能夠雄踞西北、長久立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河套地區不但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而且軍事地理形勢十分重要,所以曆代西夏統治者都視之為“立國之本”,對河套地區進行農田水利的開發和建設,並將這裏建成政治、經濟、軍事、交通的中心地帶。

西夏四周邊界,多為險山惡地,西夏統治者又善加利用,使西夏占有了軍事和政治的先機。不過,隻有豐富的農牧業資源並不能支持一個政權的建立和持續,西夏能夠長期立國建製,還有更多地緣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