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亡史作”,這是漢唐以來修史的傳統。但元朝人在修前朝史時,卻未給與遼、宋、金鼎立約200年、幅員兩萬裏的西夏王朝修一部專史,隻是依據遼、宋、金三朝舊國史編成分量不大的傳記,附於三部正史之中。有關西夏史事,篇幅如此之少,為後世研究西夏史乃至遼、宋、金史造成不可彌補的缺憾。那麽,為何元朝人不給西夏修一部專史呢?這個問題自清乾嘉以來,諸多論者在輯佚重撰西夏史實時,均不能回答。目前,學術界基本上認同以下的幾點理由。
首先,西夏作為遼、宋、金的藩屬國,不合封建史家的正統觀念。雖然西夏時期黨項人與其他民族共同創造的西夏文化,足以與遼、金文化並駕齊驅而毫不遜色,但就從唐宋以來的儒家正統觀念來看,西夏不具備單獨修“正史”的資格,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李元昊依靠武力,曾擺脫宋的約束而獨立稱帝,但在1044年達成的慶曆和議,西夏最終還是接受了“國主”的封號。故平心而論,西夏始終是一個偏霸一隅的地方政權,與遼、金的地位有所不同。
其次,蒙古統治者仇視倔強不順的西夏,想“滅其國並滅其史作”。成吉思汗為了征服吐蕃和金國,首先把戰爭的矛頭對準西夏。然而從蒙古第一次進攻西夏起,便遭到西夏軍民極為罕見的頑強抵抗。這種抵抗使蒙古征服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加深了蒙古人對西夏的仇恨情緒。蒙古人滅亡西夏後的血腥屠殺,極大地殄滅了西夏文化,所有西夏實錄、譜牒之類的典籍等,均毀於戰火而無能幸免。元人修史時,即或擯棄民族狹隘主義和正統思想的束縛,亦難為無米之炊。這應該是元代史官沒有為西夏單獨修成一史的根本原因。
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史書的修撰就有了官私兩條途徑。遼、金二朝均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史料的搜集、整理、編修,反觀西夏則大不相同。就總體情況來看,西夏是一個不重修史的地方政權:目前文獻中基本沒有關於西夏修史機構的記載,出土的西夏文物也沒有一部有關西夏國史的文獻,這也是無法為西夏修專史的一個客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