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興衰
西夏建立
五代後期,黨項族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北宋初,夏州政權內部發生了爭奪權力的鬥爭。公元982年,時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即筠死,其弟李繼捧襲位。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反對內附宋朝,率眾逃到夏州東北的地斤澤(今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北),抗宋自立。他率領部眾不斷襲擾宋朝邊境,同時稱臣於遼,受遼冊封為夏國王。1003年李繼遷攻取西涼時,被吐蕃人射死,其子李德明即位。
1006年宋、夏雙方言和。李德明利用當政的28年,大力發展生產,休養民生。同時,他對外加強同宋朝、西域的經濟聯係,使西夏獲得了較快的發展。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元昊即位。為稱帝建國做準備,李元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拋棄中原王朝所賜李、趙二姓,改本家族姓氏;創製了獨具風格的西夏文字,恢複民族舊俗,擁兵達50餘萬。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建元“天授禮法延祚”,並定都興州,升為興慶府,與宋、遼王朝鼎足而立。
對李元昊擁兵自立,宋王朝采取強硬措施,削奪他的官爵,關閉互市,且揭榜於邊界,能擒李元昊或斬其首即為定難軍節度使。從此宋、夏雙方戰事重開。在交戰中,宋軍屢敗,且國家財力窘迫,西夏雖勝,但戰爭的擄掠不足抵償其耗費和過去通過榷場從宋取得的物資,因此雙方在1044年達成和議。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李元昊對宋稱臣,宋歲“賜”西夏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重開榷場貿易,恢複民間商販往來。
太後與外戚專權
自李元昊之後,西夏王國繼帝位者多年幼,母後幹政,外戚專權,統率朝綱,緊緊圍繞著爭奪皇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李元昊死後,其子諒祚即位,年僅周歲,是為毅宗。毅宗的母舅沒藏訛龐自任國相,操縱皇室,總攬國政。毅宗年長後,企圖通過漢人的勢力擺脫訛龐的控製。訛龐父子陰謀殺害諒祚,奪取皇位,被訛龐的兒媳梁氏告密,毅宗殺訛龐父子及沒藏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