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黨項貴族建立的政權,同宋遼雙方都有密切關係。遼朝成功地利用了西夏同宋朝的矛盾與軍事衝突,在遼、宋、夏三方角逐中得以坐收漁人之利。
冊封李繼遷,臣服黨項割據勢力
宋朝建立後,割據銀、夏諸州的黨項貴族曾與之建立聯係,受宋冊封,並曾幫助宋朝攻擊北漢,乾亨四年(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黨項首領李繼捧因不能解決黨項貴族間的矛盾衝突,入朝並請留住宋京師,獻所轄州縣。宋太宗征黨項貴族入朝,激起繼捧族弟李繼遷的不滿。繼遷率所屬逃往夏州東北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組織武裝力量,與宋對抗。統和二年(宋雍熙元年,984年),繼遷為宋軍所敗。次年,李繼遷組織反攻,占領銀州,自稱定難軍留後。為了增強與宋對抗的實力,李繼遷決定依附遼朝。統和四年(986年),向遼稱臣。遼十分重視李繼遷的內附,遂授他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並將王子帳節度使耶律襄之女耶律汀封為義成公主許嫁李繼遷,賜馬3000匹。八年(990年),遼遣使封繼遷為夏國王。李繼遷在依附遼朝的同時,並不徹底斷絕與宋的交往,或因受到宋的軍事壓力,或希冀來自宋的經濟實惠,隨時都會向宋請降。所以遼與夏間也不時發生戰爭。九年(991年),宋兵致討,繼遷奉表降宋,宋授他銀州觀察使。當軍事壓力稍減,繼遷又將宋所授敕命轉交給遼,連李繼捧也附遼接受冊封。不久李繼遷又暗中與宋通款,遼朝遣使責問,繼遷托以西征,避匿不出,遼遂大掠銀州。
二十二年(1003年),李繼遷死,子德明立,遣使納貢,借助遼朝的外援,鞏固對本部的統治,遼仍封他為西平王,二十八年(1009年)再封為夏國王。李德明受冊封,使遼得以安撫境內的黨項部落。開泰二年(1013年),遼屬部分黨項部落叛遼逃往黃河北,其餘各部也相繼逃離,有的投靠西夏。李德明顧惜與遼朝的臣屬關係,拒不接納。遼朝興兵討叛時,又下詔令李德明東擊以配合遼軍。但是,李德明為加強對內統治的需要,對遼、宋取等距離交往的政策,也得到宋朝定難節度使、西平王的冊封,並從宋朝得到銀、帛、錢各4萬,茶2萬斤的歲賜。遼與德明間時有摩擦,他對遼聖宗出兵配合追討叛逃部落的詔令不予理睬,並阻止吐蕃使者借道西夏通貢於遼。此時,遼宋間已訂立盟好,對德明的兩屬方針遼方並未提出異議。興宗景福元年(1031年),又將興平公主嫁與德明子元昊,封元昊為駙馬都尉、夏國公。當年,德明死,元昊立。元昊改變其父的做法,采取依遼為援、與宋對抗的方針,同時積極籌劃建立獨立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