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曆十年(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從此中國曆史進入了遼宋對峙時期。北宋初年,在審慎分析當時全國形勢後,決定暫時放棄北進的軍事目標,采取先南後北的方針,集中力量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對遼采取守勢。遼穆宗也無意進取,雙方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而當北漢遭到宋軍攻擊時,必向遼求援,遼也必出兵相助。正是這種支持,使北漢得以苟延殘喘20年。
遼景宗保寧六年(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遼主動調整與宋的關係,命涿州刺史耶律琮(又作耶律合住)與宋議和,得到了宋朝的響應。雙方開始通好,互派使節,吉凶節日皆有慶吊饋遺,沿邊任人互市。九年(977年),宋在鎮、易、雄、霸等州置榷務,加強了對互市的管理。但這種和好的局麵隻維持了五年,當宋朝削平南方割據政權回軍北向後,遼宋關係開始惡化,直至澶淵之盟簽訂,雙方才進入和平交往時期。
高梁河之戰與燕雲之戰
遼景宗乾亨元年(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滅北漢。七月,宋太宗乘勝率師北征,意欲收複後晉割讓與遼的燕雲諸州,引起遼宋正麵衝突。宋軍一路東進,遼易州、涿州守將開門迎降。宋軍直抵南京城下,宋太宗駐蹕城南,分兵遣將,備禦東南,攻擊西北。遼五院詳穩奚底、統軍使蕭討古和乙室王撒合與宋軍戰於沙河,遼軍失利。薊、順二州又降。遼南京守軍人數不多,留守韓德讓率軍民堅守,城垂陷,惕隱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將五院、六院援軍趕到,左右夾擊,敗宋兵於高梁河。同時宋軍發生嘩變,太宗倉促撤軍,為遼軍追襲,乘驢車逃歸。此即高梁河之戰,也稱圍城之役。
乾亨四年(983年),遼景宗死,聖宗隆緒幼年繼位。宋君臣認為:“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正是北伐的絕好時機。於是宋太宗決定再次出兵,收複燕雲。統和四年(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大舉興兵,三路北伐。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迷信為西北道都部署,出雄州;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靖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出飛狐,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出雁門。宋軍選在遼帝春捺缽的三月出師。遼方初無戒備,宋東路軍曹彬連下岐溝(今河北涿州市西南)、涿州、固安、新城,軍聲大震。西路潘美兵進寰、朔、雲、應等州。中路田重進出飛狐北,俘遼西南麵招討使大鵬翼等,進軍飛狐、靈丘、蔚州。遼遣宣徽使蒲領(耶律阿沒裏)馳援,同時征兵諸路,下詔親征。南京留守、於越耶律休哥避開宋軍兵鋒,乘夜以輕騎出兩軍間,殺其單弱以脅其餘眾;晝則以精銳虛張聲勢,使宋軍疲於防禦;同時設伏於林中,絕宋糧道。曹彬以糧餉不繼,退師雄州。五月,聞中、西兩路進展順利,再回師涿州。所帶軍糧又盡,而遼親征軍已至,東路軍再退。遼軍追至岐溝關,宋軍大敗,溺死於拒馬河者不可勝計,棄戈甲若丘陵。西路軍撤退時又失大將楊繼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