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但是如果父母對兒女的期望過高,給孩子的壓力過大,那麽,孩子就會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再也無法前進,甚至會漸漸失去自信,滑入自卑的深淵。
期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成為成功之人,是當今大多數家長的心願。為此,父母可謂不辭辛苦,嘔心瀝血,但在父母們一心為孩子好的辛勞中,經常忘記了孩子健康成長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麽,以至於勞而無功,不但使孩子的童年充滿了痛苦的回憶,還給親子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做父母的平時容易對孩子說,“你怎麽這麽笨,看人家,可比你強多了”,或是“我們家怎麽有你這麽一個不爭氣的孩子”之類的話。父母說這些話往往是無心,但孩子卻容易把它們當真,在多次講了這類話以後,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對孩子而言,父母具有絕對的權威。可是,父母的一句話,就會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產生自卑心理。
洋洋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大學裏的教授。洋洋是獨生女,因此爸爸媽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希望他們的女兒和他們一樣有知識,甚至超過他們。於是從洋洋很小的時候起,爸爸媽媽就給她製定了發展計劃。當洋洋剛會咿呀學語時,父母就教她念英文。等洋洋長到三四歲時,她每天的時間就被父母安排得滿滿的。如早晨起床要練聲,上午學知識,下午學跳舞,晚上練琴。洋洋的爸媽希望洋洋成為一個全才,所以對各方麵的要求都非常嚴格。
洋洋起初的表現很出色,不論在幼兒園裏還是後來的學校裏,她都是一個活躍分子,老師同學們都很喜歡她。在德智體等方麵,她都不會落於人後,但這樣仍不能讓她的父母滿意,因為父母給洋洋定的標準是第一。每當洋洋拿著自己還認為滿意的成績單高高興興地回家時,得到的總是父母的訓斥:“這道題怎麽能錯呢?這麽簡單,真是笨呀!”聽到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洋洋傷心地低下了頭。上小學一年級時,洋洋參加了全市的歌詠比賽,拿了二等獎,下台之後,她欣喜地向爸爸媽媽跑去,沒想到麵對的卻是爸媽冰冷的麵孔:“你看人家獲一等獎的那個小朋友,嗓子多甜美,表情多自然,可比你強多了,你呀,真讓我們失望。”可憐的小洋洋,流下了委屈的淚水。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小洋洋慢慢地變了。現在,她已經12歲,上小學五年級了。據老師說,這幾年來,小洋洋仿佛換了一個人,原先她是一個特別開朗、調皮、聰明可愛的孩子,而現在她總是一個人獨處,很害羞、膽怯,不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上課從來不主動回答問題,就是老師把她叫起來,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猶猶豫豫,總是說我不行,我不知道,再也看不到小洋洋那充滿自信、活潑可愛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