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將在中國慘敗的消息傳到英國國內,導致那一屆的德比爾政府倒台。
一向對大清朝蔑視又憎惡的巴麥尊卷土重來,這位75歲的首相一上台,就宣布對中國作戰,揚言要派兵直搗北京城。
英、法兩國在國內緊張擴軍備戰,法國似乎比英國更積極和強硬。英國人學會了“先禮後兵”,外交大臣指示普魯斯公使,要求他嚴詞照會清政府:對大沽口一戰傷亡的英軍士兵道歉,支付戰爭賠款,按英方意願簽署《天津條約》。普魯斯拖延到3月份才通牒中國當局,必須在三十天內答複。這份照會顯然“生不逢時”,被大沽戰役勝利的慶功酒弄得頭昏眼花的鹹豐皇帝這次表現很果斷,當即拒絕了英國人。
I860年7月26日,一場暴風驟雨襲擊了渤海灣。英軍統帥賀布與法軍統帥孟鬥班率領二百多艘戰船靠近北塘,在以後的五天裏,一萬七千多名英法聯軍士兵冒著大雨和泥濘在北塘登陸。登陸進行得十分順利,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猶如進入一個不設防的城市。
其實在此之前,英法聯軍兩路夾擊,在中國領土上橫行無阻。這一邊英軍於4月21日占領定海(舟山),5月27日攻占大連。那一邊法軍在6月份占領煙台,隨後匯兵一起向渤海灣進軍。
登陸後不久,英法聯軍同一隊清朝的騎兵發生遭遇戰。他們屬於僧格林沁麾下的蒙古騎兵,這些持長矛弓箭的騎兵難以抵擋英法聯軍的長槍大炮,在阿姆斯特朗大炮的轟擊下,勇猛無畏的清兵人仰馬翻,最終潰不成軍,逃回大沽炮台。隨之,英法軍隊占領新河,繼而攻進塘沽,掃清炮台周圍的障礙,積蓄力量準備攻打大沽炮台。
8月21日,英法聯軍猛攻大沽炮台,清軍士兵殊死抵抗。戰況異常慘烈,這不過是拖延時間的問題,戰事勝敗早在開戰前已無法更改。六點多鍾,一顆子彈意外擊中炮台彈藥庫,頓時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火光衝天。突發事件造成清朝守軍的慌亂,法國士兵乘機攀上炮台,與清兵發生肉搏戰……守衛炮台的清朝士兵表現非常英勇,倒下一個又衝上一個,奮不顧身,前仆後繼。幾小時後,硝煙散去,戰場平靜下來,英法聯軍以兩百名士兵生命的代價占領了大沽炮台,而清軍犧牲了兩千餘人,無奈地接受了失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