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幻滅:晚清洋務運動興衰記

6.搬到熱河的半個朝廷

西方列強的野心得到滿足之後,英法聯軍分批撤出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在1860年那個幹冷的初冬宣告結束。然而人散曲未終,它的尾聲是清朝廷內部孕育著的一幕血腥的政變。

恭親王奕訢總算鬆了一口氣,他的辦事機構由城外遷入北京城內,持續幾個月的戰亂平息下來,逃難的百姓們紛紛返回家門,為避戰火關門停業的買賣家也相繼開業納客,那些四散避禍的官員們,一個個重新回到各自衙門辦公。在留守的恭親王的竭力維持下,北京城漸漸恢複了往日的秩序。

局麵初定,但整個事變過程給恭親王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他不得不思考,為什麽區區數千名英法聯軍就將清朝的精銳部隊打得潰不成軍,而且**,攻陷京城,火燒圓明園,讓大清國蒙羞?莫非外夷確實比清朝強大,他們手中的槍炮就那麽厲害?難道大清王朝真的是外強中幹,已然是明日黃花?拂去種種疑慮和茫然,他認清了一點:大清國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故步自封和閉關鎖國的結果,隻不過是自己蒙著自己的眼睛,妄自充天下老大的癲狂者。

在簽訂《中法北京條約》那天,法國特使葛羅曾贈送他一枚特殊的錢幣,上麵印有拿破侖三世和歐仁尼皇後的簽名照片,然後這位外交官還對他的士兵搶劫圓明園事件表示道歉。當然,恭親王有理由把葛羅的禮物和道歉當做虛情假意。然而,《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果然沒有食言,開始從京城撤軍。這不得不讓恭親王產生一種新的認識,那些被描畫成野蠻無知的外夷,倒是講究一點點誠信的。

不管怎麽說,帝國的大門不能再封閉了,大清國應該學“夷技之長”富國強民。雖然恭親王有想法、有思路、有創新意識,偏偏他說了不算。說話管事的是他哥哥鹹豐皇帝。此刻,鹹豐皇帝還在熱河的避暑山莊。恭親王率領駐京諸大臣奏請皇上啟驊回輦,駕臨紫禁城主掌國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