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生呐喊無人應
暫且把曆史的播放器暫停,定格在1861年,然後往後掬,回溯到二十年前——1841年的仲夏,在那個海熱的夏日,在江蘇省鎮江市發生了一樁鮮為人知卻絕不可忽略的事件。這樁事件牽扯到兩個重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一次純屬私密性的會晤。
道光二十八年六月裏的一天,蒙蒙細雨籠罩著鎮江。因廣州禁煙而被流放伊犁的林則徐,幾經輾轉,踏上這片江南的土地,他的心情比**雨更加沉鬱和惆悵,本來抱有一腔忠君報國的胸襟,秉承道光的聖旨赴廣州禁煙。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朝廷上下把全部的罪責都推卸到他的頭上,道光皇帝翻臉無情地貶他流放遙遠的新疆。什麽雄心壯誌,什麽仕途前程,對於林則徐來說,皆已灰飛煙滅了。
這次,他在流放途中繞道鎮江,特意為麵見一個人,將一包重要的東西托付給那人,讓其完成自古以來從未有人做過的大事。
在欽差大臣裕謙手下參讚浙江軍務的魏源,當然沒料到林大人自千裏之外來找尋他。十年前,魏源與林則徐在江寧(今江蘇南京)相識,那時他在兩江總督陶潢手下當幕僚,林則徐任江蘇巡撫。魏源欽服林則徐上為朝廷、下為黎民的赤膽忠心,認定他是位鐵骨錚錚的忠臣;林則徐也深知魏源是個學識淵博、抱負奇異的士子。後來林則徐親赴廣州,高擎禁煙大旗。魏源被派往裕謙帳下,參讚軍務。雖相隔遙遠,仍心心向往。
鴉片戰爭爆發時,魏源隨裕謙親臨鎮海禦敵前線,親眼目睹洋人堅船利炮的強悍,大清王師八旗子弟、綠營兵的虛弱無能,道光皇帝忽戰忽和的搖擺不定以及朝廷內部掌權者的無知誤國,令他沉痛地感覺到,泱泱大國上下都是聾子、瞎子,竟無人深諳夷務。大清皇帝竟不知入侵者屬於哪個國家,地處何方?叫人家堵著門揍了一通,還不明白“他們”到底是誰?“他們”到底要什麽?當然,更不明白“我們”為何打不過人家。其後,魏源聽說林則徐蒙冤被革職查辦,他氣憤不過,公然發出自己的聲音,寫詩為林則徐鳴冤叫屈。知識分子以詩明誌,以詩呼喊,一個無職無權的知識分子,除此之外他還能為林則徐做些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