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撚子軍由張宗禹率領,來勢凶猛。精於同清軍周旋,同年四月,攻下河北南皮,越滄州,過靜海,打進京畿門戶天津。其勢頭堪比當年太平軍的北伐軍,逼到了皇城門口。剛剛平定太平夭國的清朝,頓時慌了手腳。恭親王奕訢趕緊調兵遣將,忙於京城的防守。
撚子在鹹豐二年(1852年)起事。起事的原因很偶然,當時太平軍衝進湖南境,朝廷應對沒章法,命令地方亂抓會黨分子,撚子的頭領也成了他們追捕的目標,因此激起民變,撚眾開始起義反清。“撚子”其實是淮河兩岸一種地方性的民眾自衛組織,很鬆散,人多的叫“大撚”,人少的叫“小撚”,自嘉慶朝出現後,一直同朝廷相安無事。官逼民反麽,人家不想跟你作對,你卻無辜地抓人家、殺人家,不反還有活路嗎?
安徽亳州的撚子首領張樂行率先起事,占領雉河集(今安徽渦陽),其他各路撚子紛紛響應。鹹豐五年(1855年)各路撚子在雉河集聚會,一致推薦張樂行為盟主,宣稱與太平軍合作,起義反清。張樂行遂被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封為“沃王”。
朝廷火速組織人馬圍剿撚子軍,先後派了袁甲三、和春、勝寶等大將追殺。大小仗不知打了多少回,官軍敗多勝少,撚子軍越打聲勢越壯,官軍越打越懼頭。鬧到後來,清軍內部起了矛盾,你埋怨我坐視不救,我參劾你粉飾軍情。將領之間不和,仗更打不順暢了。皇帝也沒轍,鹹豐十年(I860年)遂派出王牌大將僧格林沁領兵兩萬,全權負責抵禦張樂行撚子軍的北上。雖說僧格林沁被英法聯軍打得屁滾尿流,可對付國內起義軍卻凶猛無比。他一路追殺過來,同治二年(1863年)攻破撚子軍的根據地雉河集鎮,張樂行被人出賣,獻給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一點不含糊,將其淩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