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幻滅:晚清洋務運動興衰記

3.廣東十三行

十三行位於廣州城外,坐落在珠江河口,住的差不多都是外國人。裏麵有十三棟建築,由幾個中國商人所建,後來租給商人做辦公處和廠房。這些建築都是兩層高,用當地的石和磚建造,對於外國人來說,既寬敞,空氣又流通。每棟行裏都有商店、貨艙和供家眷居住的地方。有些更有圖書館、彈子房和掛著巨大吊燈的餐廳。它們還有很大的陽台,可以享受夏日的涼風,大部分外國人都雇有中國用人、廚子和女仆。膳食都是歐洲式的,有魚、糕餅、火腿、家禽、葡萄酒和麵包。穿戴整齊、麵貌莊嚴的中國侍應,靜默無聲地站在椅子後,服侍主人進餐。行內通用的語言是英語。由1810年至1820年間,英屬東印度公司派了二十個年輕人到行內來學習中文,他們把很多中國書籍翻譯成英文,包括《大清律例》,好使他們更容易跟中國政府打交道。他們甚至獲得批準,可以用中文呈交公文給清政府……

“在1839年,有超過三百名外國人住在十三行,大部分是英國人,還有三十多名美國人,此外是德國人、荷蘭人、法國人、丹麥人及其他國籍的人各數名。十三行是最大一條街,整個區域被三條橫街分成四個區。第一區有荷蘭行、希臘行和新英行。他們稱自己為東印度公司。第二區是雜家行,因為有很多不同國籍的商人住在一起,包括舊英行、瑞典行、奧地利行、美國行等。在這兩區之間,有一條叫做’豬巷’的小巷。第三區包括明華行(多由葡萄牙人占用)、法國行和西班牙行等。第二區和第三區之間是由舊中華街所分隔。最後一區是屬於丹麥行,由新中華街所分隔。丹麥行裏有一家咖啡店。在這些街道兩旁,布滿了中國人經營的小商店,賣食物、衣服、水果、蔬菜、肉類等。另外還有些店賣的東西比較昂貴,譬如象牙雕刻,珍珠項鏈,黃金、白銀的戒指、手鐲,絲綢及各種各樣的景泰藍器具和字畫。外國人在這裏買每一件物品,都要售貨員在票據上蓋上紅印才生效,否則當他們帶著這些物品離開廣州時,可能會給海關充公。此外,還有兩間旅館,住一晚才收一塊錢。有一間餐廳、一間有鍾樓的教堂、一間圖書館、一間負責一星期出版報紙兩次的印刷店。還有一間醫院在豬巷七號,由美國來的伯駕醫生主理,負責診治外國人,間或接收中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