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命的戊戌變法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也稱戊戌年。
那年的元月22日,北京城上空出現罕見的日食。從清早至黃昏時分,大半個太陽被遮住,天地一片昏暗,仿佛預示著又不是一個好年頭。
上至皇帝下至臣民,心頭籠罩的昏暗比天地更甚。大清國究竟怎麽了?如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洋務派的西化運動偃“鑼”息鼓,北洋海軍慘遭覆沒,龐大的帝國版圖被列強們瓜分成一塊一塊的。朝廷腐敗不堪,百姓民不聊生。說它病了,病根在哪兒?有沒有使它起死回生的濟世良方?
光緒皇帝性情軟弱,雖有振興國家之心,卻無反抗慈禧之力,身邊圍繞的“帝黨”給他鼓勁打氣,無奈何慈禧“後黨”的官僚們勢力雄厚,牢牢地把持著朝政。光緒身處夾縫中。
李鴻章登門求饒而簽訂的《馬關條約》,舉國嗆聲,民憤滔滔。廣東舉人康有為聯名千人,發起著名的“公車上書”,光緒恍如聽到一種新的聲音,來自民間知識分子的聲音,這聲音給他力量,同時也給他延長清王朝壽命的希望。“公車上書”公然請求皇上: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誌。其中“變法”是核心、唯變法才是立國自強之策的觀點,讓光緒皇帝眼睛一亮。日本的明治維新使其搖身一變為強國,竟然打敗了大清國。中國何嚐不可變法?“變法”這種維新思想,莫非它正是救國之良方?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代表著當時進步的知識分子和社會中下階層愛國人士的共同願望,他們研習西學、仿行西法、力圖變法、立國自強。康、梁二人第二次撰寫的上書中,把變法具體化了,提出富國強兵應練軍、選將、製械、築鐵路、造輪船、製機器、開礦、鑄銀圓、印鈔票、辦郵政、務農、勸工、惠商、恤貧、立學校、辦報館等。廢除八股以策論代替,武舉以兵法戰術代替弓馬射箭。最為重要的是改革官製、裁撤冗員、成立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