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從對自我的認識開始的,而自我知覺的正確與否,影響著我們對周圍世界的適應。自我知覺是以自我作為認識的對象,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它屬於社會知覺的一種形式。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同時也是認識的客體。其認識的主要對象包括自己個性心理的一切方麵及相應的行為表現。自我知覺是在交往過程中隨著他人的知覺而形成的。對自我知覺和對他人的知覺二者是緊密聯係的,對他人的知覺愈深刻、全麵,對自我的認識就會愈隨之而發展。自我知覺對自身的行為有重要調節作用。正確的自我知覺會使一個人在群體中的行為得體;相反,一個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會使他遭到各種不應有的挫折。從前,有個裏長押送一個犯罪的和尚到邊疆去服役。這個裏長有點糊塗,記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東西清點一遍。他先摸摸包袱,自言自語地說:“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又告訴自己說:“文書在。”然後他走過去摸摸和尚的光頭和係在和尚身上的繩子,又說道:“和尚在。”最後他摸摸自己的腦袋說:“我也在。”裏長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幾天,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不缺什麽才放心上路,沒有一天漏掉過。那個生性狡猾的和尚對裏長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裏。一天,和尚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逃跑的好辦法。一天晚上,他們倆照例在一家客棧裏住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和尚一個勁兒地給裏長勸酒:“長官,多喝幾杯,沒有關係。頂多再有一兩天,我們就該到了。您回去以後,押送我有功,一定會被上級提拔,這不是值得慶賀的事嗎?不是值得多喝幾杯嗎?”裏長聽得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慢慢手腳不聽使喚了,最後終於酩酊大醉,躺在**鼾聲如雷。和尚趕快找了一把剃刀來,三兩下把裏長的頭發剃得幹幹淨淨,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係在裏長身上,然後就連夜逃跑了。第二天早晨,裏長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就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先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書:“文書在。”“和尚……咦,和尚呢?”裏長大驚失色。忽然,他瞅見麵前的一麵鏡子,看見了自己的光頭,再摸摸身上係的繩子,就高興了:“嗯,和尚在。”不過,他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麽我跑哪兒去了?”這個裏長愚蠢到連自己和別人都分不清。當然,這是個誇張的寓言故事,生活中除了精神不正常,不太可能有糊塗到如此地步的人。但是,我們也要提防犯五十步笑百步的錯誤,想一想,難道我們對自己,能夠保證在任何時候都有絕對清醒的認識嗎?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就有人問自己了,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比他自己真正是怎樣的一個人更為重要。像老子說的:“知己者強。”一個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為他知道怎樣揚長避短,以及怎樣最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因為,每個人都是按自己認為是怎樣一個人而采取行動的;同時,也通過外部行動來證明這種自我認識的正確性。一個人該幹什麽、怎麽幹、為什麽這樣幹都來源於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正確,就能在心理上有效地控製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恰到好處;否則,就像盲人騎瞎馬,不清楚自己的思想、行為到底該往哪個方向,必然處處碰釘子、犯錯誤。但是認識自己是很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由於外部世界的複雜多變,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我們往往不能客觀地、如實地認識自己,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地估計了自己。常言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詩雲:“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都可用來說明這種情況。因此,不僅中國有“人貴有自知之明”的名言,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認識你自己。”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把自己概括得非常準確。讓我們看看下麵這段話是否適合我們?“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麵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這其實是一頂套在任何人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而太多的人愛把這頂帽子往自己頭上戴。這種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製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那麽人應該怎樣真正認識自己呢?這就需要人經常仔細地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環境的左右。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靠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來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變化。別人的意見不是不能聽,恰恰有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但是在聽完別人的意見後,一定要進行分析,也就是說,你永遠不能把自己的腦子交給別人,永遠要保持自己清醒的獨立的頭腦。此外,我們還不能孤立地了解自己,要認識自己的心理、生理、人際關係、社會地位等方麵的情況,就要同與自己各方麵條件相當的人進行比較。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沒有比較也就無所謂好壞、優劣、高低、美醜。心理學家把一個人通過與他人的能力、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對自己價值的認識與評價過程,稱為“社會化比較過程”,這也是了解自己不可或缺的途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