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是人類社會普遍的現象,它有比較複雜的心理原因。有的是欺騙,有的是權宜之計,有的是善意的,有的則是心理變態的結果。說謊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往往被認為是不體麵的事情。說謊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並不像表麵看起來那樣簡單。而且並不是所有謊言都是壞的。對於謊言的評判既有道德標準,也有功利主義的標準。其實謊言本身談不上什麽善惡,要看具體的情況來判定。有一個人想拜見縣官求個差事。為了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縣官手下的人,打聽縣官的愛好。他問縣官的隨從:“不知縣令大人平時都有什麽愛好?”縣官手下的人告訴他說:“縣令無事的時候喜歡讀書。我經常看到他手捧《公羊傳》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這個人把縣官的愛好記在心裏,滿懷信心地去見縣官。縣官問他:“你平時都讀些什麽書?”他連忙討好地回答說:“別的書我都不愛看,一心專讀《公羊傳》。”縣官接著問他:“那麽我問你,是誰殺了陳佗呢?”這個人其實根本就沒讀過《公羊傳》,不知陳佗是書中人物。他想了半天,以為縣官問的是本縣發生的一起人命案,於是吞吞吐吐地回答說:“我平生確實不曾殺過人,更不知有個叫陳佗的人被殺。”縣官一聽,知道這家夥並沒讀過《公羊傳》,便故意戲弄他說:“既然陳佗不是你殺的,那麽你說說,陳佗到底是誰殺的呢?”這人見縣官還往下追問,更加惶恐不安起來,趕緊借故溜走,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別人見他這副狼狽模樣,問他怎麽回事,他邊跑邊大聲說:“我剛才見到縣官,他向我追問一樁殺人案,我再也不敢來了。等這樁案子搞清楚後我再來吧。”故事中的主人公,可笑之處就在於他的謊言露出了馬腳。
由此可見,撒謊是一件不體麵的事。生活中的謊言大多為我們憎惡,因為許多謊言給我們造成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害。比如生活中有許多騙子,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施展騙術,誘我們上當,最後讓我們叫苦不迭。但這隻是謊言中的一種。實際生活中發生的謊言種類很多,情況也很複雜。撒謊並不都是為了獲得什麽具體的利益。有一種謊言屬於病態的謊言,即為了撒謊而撒謊,或者說為了撒謊本身的樂趣而撒謊。這種人說謊完全是由於他的性格造成的,即屬於典型的歇斯底裏型的人。歇斯底裏的一個特征就是極其希望引人注目和獲得他人的讚賞,因此,他們就利用說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很多情況下,他們的謊言還不會一下子敗露。聽話的人當時覺得很不錯,說謊的人就會因此而獲得一種滿足感。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騙人,隻要能贏得他人的注目和讚揚,他們一點也不在乎當時說了什麽。有時候謊言是不得不說的,也沒有什麽惡意,比如客套話。這種虛偽是社交中必要的,是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潤滑劑”。例如,如果有人要求見你,而你卻因某種原因不想見他,但你要是直截了當地說出真心話,肯定會傷了對方的自尊心。你隻能編出一套理由來:“真抱歉,今天開會沒時間,而明天我又要到外地去出差。回來後一有時間,我馬上與你聯係。”有的謊言對對方是有利的,因而可以說是善意的。比如,醫生知道病人得了絕症後,不告訴病人實情,是為了避免病人因心情變化而導致病情惡化。有的謊言是欲望折射的一種形式。當欲望十分強烈時,即使受到壓抑,它也會反複與意識發生撞擊。煙癮很大的人,無論如何都難以將煙戒掉。但他自己經常考慮的卻是怎樣戒煙,而且還經常規勸別人,說吸煙害處有多麽多麽大,不吸煙是多麽多麽幸福。其實,他的吸煙欲望隻是被深深壓抑在意識底層,必須拐好多彎才能體現出來。在此,他們表現欲望的方法便是欲望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