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的天職就是打仗。而朱元璋把皇子們派到邊境,並不是想讓他們舒舒服服地當王爺,而是要他們擋住蒙古軍隊南下的企圖,甚至把這幫家夥徹底打服,能像衛青、霍去病當年打敗匈奴那樣,當然最好。
到了邊關,還愁打不了仗嗎?機會馬上就來了。
朱棣剛到北平的第二年正月,元將乃兒不花在西北搶掠,朱元璋任命徐達為主帥,湯和、傅友德為副將,統領十萬大軍開赴西北。朱棣也領命跟隨嶽父出征。
二十一歲了,這是朱棣第一次真正上戰場,其心情是既激動又擔心。激動是因為自己生平第一次有了與蒙古人真刀實槍比拚的機會;擔心是如果戰場上受挫,會影響自己在父皇眼中的形象。
不過嶽父並不想讓朱棣親自衝殺,隻把他留在中軍帳中,做點輔助工作,也就是說,帶他出來開開眼,見見世麵,僅此而已。
傅友德身為這次行動的先鋒,帶領一支精銳部隊快速行軍,渡過黃河後,蒙古主力已經事先得到情報,使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逃跑,而且也不打招呼,挺不厚道的。
眼看這一次要空手而歸,也許換了別人,就得大老遠白跑一趟了,但傅友德是誰?那是明初戰神級別的大將,別人辦不成的事他能辦,別人立不了的功他能立,別人做夢都想不出的陰招,他都能使出來。
傅友德收到情報,馬上做出一副撤軍的樣子,故意讓敵方的情報人員知道——我們要走了,你們該幹啥還幹啥吧。
傅友德已經偵察到,蒙古軍隊在灰山附近有個營地,養了很多戰馬。於是一邊大張旗鼓地撤軍,一邊秘密挑選三千精銳騎兵,借助夜色掩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進了蒙古營地。
兵貴神速,如果走漏了風聲,整個行動就會前功盡棄。傅友德帶領部隊夜行晝歇,加速前行,而他們的對手,卻完全沒有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