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於協助自己打天下的那些名將,打心眼裏都不放心,但也不是很著急把兵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們。不過,捕魚兒海戰役之後,北元的主力已經被消滅,已經無力也無心對大明有實質性威脅了,如果說狡兔死,走狗烹,十年前還不到時候,現在該烹的就可以放心烹,該殺的就可以放心殺了。而且,自己的親生兒子們都一個個長大成人,能夠帶兵了,由皇子們執掌軍權的時代,也就順其自然地來到了。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已經三十一歲,他來北平已經整整十年,江南的陽光已經漸行漸遠,漠北的風沙讓他感覺更加親切。在北平生活了十年,他幾乎完全轉型成為了一個北方人;經過十年的曆練,他日益成熟,越發像一個優秀的將軍。
他覺得,也許自己命中注定是個軍人,上馬奮力殺敵,下馬痛快喝酒,就是自己一生的命運。而軍人注定是屬於北方,和契丹、女真和蒙古這些強悍的民族無法分開。江南總讓他想起秦淮河上的畫舫,裙帶飄飄的少女,以及宛如天籟的絲竹之聲。
十年的時間裏,他先後跟隨徐達、傅友德、馮勝三位將軍,參加了大大小小幾十次戰役,雖然沒有獨立指揮過重大的軍事行動(主將們都怕他出事),但常年跟隨在中軍帳中,耳濡目染,他也得到了很多的啟發。一場戰役應該掌握的指揮藝術,他有了相當程度的洞察和領會;一個統帥應該具備的領袖氣質,他也有了極為清醒的理解與感悟。
盡管這十年,也讓出生南方的朱棣,得了一種怪病,但這種病,卻在關鍵時候,保護了自己。我們以後會講到。
這年正月初三,朱棣接到了父皇北征的命令。與以往不同的是,朱棣和三哥朱棡將是這次行動的總指揮,宋國公馮勝和涼國公藍玉不參加,朱棣以前的老師傅友德被任命為征虜前將軍,南雄侯趙庸為左副將軍,懷遠侯曹興為右副將軍,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全寧侯孫恪為右參將,除王弼在太原晉王帳下外,其他人等都集中在北平操練軍馬,歸燕王指揮。老七齊王朱榑率領兗州護衛及徐邳兩衛軍馬,也歸燕王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