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之一,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朱元璋,永遠地閉上了讓無數人恐懼的雙眼,終年七十一歲。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也是害人的一生。以四十歲為界,前半生是與外敵鬥,滅陳友諒,殺張士誠,害小明王,北伐元朝;後半生是與內敵鬥,殺功臣,殺功臣,殺功臣,還是殺功臣,大多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假想敵。但是,他卻有意改變門風,選擇了一個仁慈厚道的皇孫作為接班人。
皇太孫允炆公布了朱元璋的遺詔:
朕應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惟護衛官聽王。諸王不得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這個遺詔,一開始是對朱元璋的稱頌,說他是三十一年來為民操勞,從不懈怠,也知道天地萬物有生就有死,讓天下人不必過於悲痛。然後是對朱允炆的肯定,為其繼位製造合法性,喪事要儉辦,臣民隻需要哭臨三日,而不是守孝三年,而且不妨礙正常的嫁娶。
問題出在遺詔的後麵:“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這是不讓他們來遺體告別。朱元璋對於父子之情看得很重,也非常想見各位皇子最後一麵。這真不太符合他的本意,也有些不近人情了。
“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惟護衛官聽王。”這不僅剝奪了藩王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權,更要命的是,連軍隊指揮權都直接拿走了,諸王現在能調動的,不再是以萬計的大明軍隊,而隻剩下以百計的王府護衛。這也與朱元璋的一貫作風並不符合,朱元璋信任兒子遠勝過地方官員,自己都要死了,不給孩子們多些優惠政策,卻收他們的權,這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從邏輯上,都讓人無法理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