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歲的年齡,就接過了皇祖父的萬裏江山,成為這個世界第一大帝國的最高領導人,這不能不說是蒼天眷顧。從古到今,多少人夢寐以求這個座位,多少人為了坐到這裏,不惜出賣朋友,出賣親人,出賣靈魂,出賣自己,結果,卻倒在了通向座位的半路上。更多的人,甚至連想像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而他,朱允炆,卻不費力氣得到了。
奇怪的是,當上最高領導人的朱允炆,並沒有表現出多少高興勁,不光是皇祖父的死,更有他對前途的擔心。
五歲時,大娘常妃就不幸去世了;六歲那年,疼愛自己的奶奶馬皇後去世,同一年,哥哥朱雄英也過早地離開了人間;十六歲時,父親朱標積勞成疾,不治身亡;再後來,二叔三叔都走了;到現在,皇爺爺也歸天了。偌大一個明皇宮,知心的人越來越少……
生命的成長,伴隨著一個又一個親人的離去。
雖然自己也有個賢惠的皇後,和奶奶一樣也姓馬,和奶奶對祖父一樣,她對他是那樣的關心體貼。但是,作為一個男人,他覺得自己太軟弱,保護不了心愛的人。作為一個皇帝,他覺得自己太無能,處理不了這麽多棘手的問題。
朝中文武大臣雖多,但真正有才華有能力的,基本上都讓朱元璋定點清除了,給朱允炆剩下的,無非隻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梅殷和李景隆等人,雖然不能說一群廢柴吧,但關鍵時候,基本上都是坑爹的主。
高陽先生認為:齊、黃二人,是中國曆史上一等一的忠臣,但才具實在有問題,充其量隻是治世的良臣,絕不能擔當“削藩”的重任。
這個見解非常客觀。在和平年代,可以允許平庸的忠臣,但是在國難當頭的非常時刻,僅僅有忠心是遠遠不夠的,眼高手低,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