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1376年)二月十六,朱棣與兩位皇兄一起離開了京城,前往中都鳳陽。這距離朱棣新婚隻有二十天——蜜月都沒有度完,而且三人都不能帶家屬。
三百三十裏的路程,高速公路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達,但在朱棣那個時代,卻要走整整兩天。江南已經是明媚的春天,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騎在馬上,可以更多地領略沿途的美麗風景。
這是朱棣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十七歲的人,在今天不過是個孩子,對周遭的一切還充滿好奇,但對於朱棣來說,他已經是結了婚的成年人,是大明帝國的皇子,是即將奔赴北平前線的燕王。對於路邊的風景他早已不感興趣,他操心的是自己未來的前程。
離開了表麵上花團錦簇但情況複雜的都城,遠離權力的中心,可以在約束不是太嚴的環境下,做一些自己願意做的事情,未嚐不是好事。
鳳陽所在的濠州,本來是個很不起眼的城市,隻是因為朱元璋的關係,這裏被定為中都鳳陽府,成了與北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並列的一線城市。但就像一個中了千萬大獎的農民,盡管可以穿上渾身名牌,可氣質上還是無法改變,鳳陽的崇高地位遮掩不了它的貧困。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這首地球人都知道的鳳陽花鼓詞,生動地說明了朱元璋在家鄉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過,處於淮河洪水多發地帶的鳳陽,本來就不見得是多好的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是古來有之,並不是朱重八帶來的,他也沒那麽大的本事。
朱元璋把鳳陽定為中都,並任命丞相李善長為營建中都的工程總指揮,從全國抽調將近九萬工匠,還有幾十萬的軍士、民夫和罪犯,加班加點工作。要知道元修治黃河也不過才征調了十七萬人,還搞得天怒人怨,間接引發了紅巾軍大起義。修建中都,難道不怕悲劇重現嗎?朱元璋也是看到了這點,又不希望家鄉親貴的勢力在朝中過於強大,威脅自己的幾個皇子。因此決定停止工程,也打消了遷都鳳陽的念頭,但對這裏的感情是割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