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土地的女兒

走不出的“清明上河圖”

空閑時,喜歡出去轉悠。一個人,背著雙肩包,沒有目的,走走停停。

這樣散淡的走動看似孤寂,其實內心非常動**。那些從眼前劃過的風景和人情,被我盡數收藏,在接下來無數個忙碌的日子裏,將是一大片綠洲,足以慰我平生。

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公園,最常去的地方也是公園。

北京繁華,到處都是人,連公園裏的人都那麽多,但相較而言,公園還算清淨。去的頻率最高的是“元大都公園”;不是因為它有多大或多美,而是因為這個公園有“海棠花溪”一景,那裏曾有我的良辰。

常常,因為良辰,我才會愛上了美景。所以,每年,都會去好幾次這個公園。

“元大都公園”,顧名思義,就是建在元朝京都城牆遺址之上的公園。公園東西走向,總長約五公裏,南北寬百米。公園被南北走向的安外路切割為東西兩大區域。

東段從安外路東邊開始向東延續2.3公裏,又被櫻花園西街和東街切割成三小塊,每一塊都有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官方名稱,自西向東依次是:大都鼎盛、水街花燈和龍澤魚躍。

西段從安定路西邊延伸2.2公裏,又被分割成了四段,每一段同樣有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官方名稱,依次為:安定生輝、海棠花溪、四海賓朋和雙都巡幸。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海棠花溪”,它是京城海棠種植麵積最大、品種最齊、花開最豔、遊人最多的海棠花觀賞與遊玩勝地。

曾對某人說:“等明年海棠花開,我要去海棠花溪趕赴一場海棠花事……”可惜,海棠花開一年又一年,至今一場花事也未發生。在這個被道路分割為七個小塊的公園中,“大都鼎盛”是整個公園的中心地帶,建有比較大的中心廣場。廣場上修有十幾處雕塑群,是北京最大的室外組雕,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元代在各方麵的成就,展現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大都悠久凝重的曆史文化。中心廣場背北位置築起兩層丈高的平台,最高處的中心是忽必烈和元妃的石像。石像兩側次級高台及廣場上分布著很多石雕,除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中國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尼泊爾建築師及雕塑家阿尼哥等名聞曆史的人物外,還有其他一些文官、武將、指揮官、宗教人士、外國使節、朝拜者和歌舞演奏者等名不見經傳的人,此外,還有牛拉戰車、飛奔的馬等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