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有貨郎進村,尤其在農閑時節。
那時,我們王灣村有五個大隊約二百戶人家,就是這麽大的一個村莊卻隻有一個小小的商店。
商店在一隊,離我們二隊很近,隻隔著一個不到兩丈高的土崖。有時買東西,站在二隊的社場(二隊麥場之一,也是隊中心)邊上,把綁在土塊或粗壯的木棍上的錢扔到一隊賣貨的人家門前,賣貨的則站在自家庭院的大門前把商品和零錢綁在土塊或粗壯的木棍上扔到二隊的社場裏,買賣就算完成了。不過,我們小孩才不會這麽做呢。隻要有買貨的機會,就瘋跑到商店前,扯著嗓子漫天價地大喊“買貨來——買貨來——”,高亢悠長的聲音帶著十足的神氣響徹方圓幾公裏,直聽到賣貨的回道“來了”才肯住聲。
“買貨來——”,是兒時記憶中最優美的聲音之一,每次喊叫起來,就說明我們的手中正攥著實實在在的錢——這樣的機會,十天半個月也不見得有一次。
每次到商店裏麵,站在幽暗的光線中,氣喘籲籲的我們都會習慣性地把整個屋子的東西打量一番,一邊打量一邊問這個多少錢、那個多少錢,直問得賣貨的不耐煩地說“到底買啥哩嗎”,才猛醒原來自己手中的錢根本買不了什麽東西。
其實,商店很小,總共不到十平方米,兩個貨架上稀稀拉拉地放著一點從鎮裏的商店批發來的日用品和學習用品。雖然東西不多,但對於兒時的我們來說,還是琳琅滿目的,多少有點錢也能買來很多很多,比如洋糖、葵花、麻子、泡泡糖或跳皮筋的鬆緊繩,等等。可是,商店的東西隻能用錢買,酒瓶和塑料爛鞋不行;而且,商店裏也沒有我最喜歡吃的長長的糖杆。我是這麽想的,跟我差不多一樣大的孩子幾乎沒人不是這麽想的。所以,那時的我們就特別期待貨郎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