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買東西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到這樣的現象——
款式和材質差不多的一件衣服,在普通的服裝店裏賣200元,顯得很不起眼;轉身到大商場,類似的衣服價格翻了幾倍,卻有不少人試穿和購買!標價上萬的眼鏡架,大幾萬的紀念表,以及上百萬的頂級鋼琴,也是備受青睞。
不僅是穿的和用的,就連吃的東西也一樣。曾經在北京太平洋百貨開賣的兩種日本進口大米,兩公斤包裝的大米標價分別為188元和198元,比國內普通大米的價格高出幾十倍。可即便如此,不到20天的時間,12噸的“天價大米”就賣光了。
這些讓普通消費者感到匪夷所思的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凡勃倫效應”,即: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程度較高而非較低而增加。簡單來說,就是一件商品的價格定得越高越暢銷。那麽,因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實際上,這種奇特的經濟現象突顯的是揮霍性消費的心理,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並不僅僅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的滿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開始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改變,從最初追求數量和質量,逐漸過渡到追求品味。
很多商家認識到了凡勃倫效應,就開始借助媒體宣傳,把自己的形象轉化為商品或服務上的聲譽,讓商品附帶一種高更次的形象,給人以“高檔”“名貴”“脫俗”的印象,從而增強消費者對本企業商品的好感。現在,我們也認識到了這一效應,在消費時就要多一點理性,避免被某些“表象”迷惑,掉進揮霍性消費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