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濟學入門:理解真實世界的88個經濟學常識

50.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杜森貝利理論

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消費是可逆的,即絕對收入水平變動必然會立即引起消費水平的變化。對於這一觀點,經濟學家杜森貝利持否定態度,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劃,它還取決於消費習慣。這種習慣受多方麵因素影響,如社會需要、個人經曆、個人經曆的後果等,特別是個人在收入頂峰時期所達到的消費標準,對於消費習慣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要理解杜森貝利的理論並不難,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在給兒子司馬康的家書《訓儉示康》裏,寫過一句著名的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兩者的寓意如出一轍。一向過著高生活水準的人,就算是收入降低了,多數情況下也不會立刻降低消費水準,而是會繼續維持相當高的消費水準。所以說,消費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會輕易隨著收入的減少而減少。短期觀察可發現,在經濟波動的過程中,收入增加時,低收入者的消費會趕上高收入者的消費;但在收入減少時,消費水平的降低是很有限的。

這種不可逆的消費行為的存在,給我們敲醒了一個警鍾:對於過度的、貪得無厭的奢求,一定要加以控製的。如果過分放縱奢欲,就可能會出現古語裏所描述的情形:“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正因為此,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即便擁有大量的財富,依然對子女要求嚴格,讓他們充分體驗生活,感受到每一分錢的來之不易,懂得儉樸與自立。

不過,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不可逆的消費行為在經濟蕭條、衰退和複蘇時期,也有積極的效用,甚至可以讓經濟重新恢複繁華。在經濟衰退期,雖然收入水平大幅下降,但當期消費的下降幅度是很小的,不會讓繁榮時期形成的消費增量完全減少,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總需求的減少,降低經濟衰退的程度。直到經濟再次達到繁榮,並超過前一次繁榮程度時,這種作用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