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事關大地和心靈的文學

第六節 港澳文學——根植本土、吸納異域的“我城”書寫

我們現在通常把港澳放在一起來談,似乎港澳沒有什麽大的區別。但實際上,香港和澳門在各方麵的差別比較明顯,兩地的文學差異也比較大,甚至兩地文學交流也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麽多。有鑒於此,這裏還是把香港文學和澳門文學分而述之。

2017年,香港的文學活動主要圍繞回歸20周年紀念活動來展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聯袂推出《香港名人訪談錄》,訪談對象涵括政界、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名人。同時,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內地,不少專欄、慶典書籍和報刊都刊發了紀念文字,還特設“香港文學及其研究”專欄,對香港回歸後的文學現狀乃至百年香港文學的曆史和變遷進行梳理和總結,以示紀念。香港最重要的文學刊物《香港文學》雜誌,在2017年7月號所做的“當代香港文學作品評論專輯”是這些香港文學紀念活動的重頭戲。這一專輯發表了一些重要文章,它們或追溯香港文學的前生今世(如趙稀方:《〈伴侶〉之前的香港白話文學》等),或對香港回歸以來具體文體(如散文、小說)的創作情況進行概括,或對具體作品的精神氣質進行解讀,抑或從作品出發去分析和發掘香港文學的特質。另一場香港文學的紀念活動則由香港文學的評論重鎮《文學評論》發動,該刊2017年6月50期開設“《香港文學大係1919—1949》評論專輯”,鄭政恒、楊宗翰、潘步釗、李薇婷、馬輝洪、區仲桃、顏訥、鄒芷茵、盧偉力等知名學者共同發聲,呼籲香港能全麵書寫香港文學史。8月51期,香港《文學評論》再發力,以“文學香港論壇”專欄刊發7篇文章,對香港新老作家(如陶然、黃河浪、盧文敏、陳錦德、西西、葛亮、鍾曉陽)的作品展開討論。另外還有《香港文學》雜誌增刊所主辦的“回歸20年香港短篇小說展”,52篇香港各時代的小說再次集中亮相,港人港味記憶撲麵而來。這些基於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由香港本土文學人士所發起的諸多紀念性文學活動深刻地反映了在香港社會急速的變動中港人生活的精神恐懼或不安,和在動**不息的時代中期待打撈正在消失的本土記憶、建構相對穩固的本土品質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