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事關大地和心靈的文學

結語 建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待解問題

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粵地九市和港澳文學界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的東風,相互之間的文學交流逐漸獲得共同主題,打造“大灣區文學”的構想未來可期,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形塑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

第一,如何確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內在規定性?粵港澳“9+2”地區雖然在地理上山水相連,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人文相通,在屬地人口的社會關係上血脈相牽、人事相連。但由於曆史的原因,灣區內部特別是大陸九市與港澳在許多現實的層麵上又存在極大差異,文學的形態和內在氣質更是大相徑庭。麵對千差萬別的文學事實,“大灣區文學”相對統一的內在規定性如何去界定?又如何去尋找乃至建構起“大灣區文學”的內涵和意義邊界呢?這是亟待去思考和去尋求解決路徑的問題。是強力將三方的力量糅合到一起,以標準化、政府化的模式去打造和形塑具有符號化、象征性的示範文藝作品,並以此為方向,把文學生產導入到一個統一的機製,還是尊重當下的差異,積極搭建平台或拆除三地之間的人為阻隔機製,讓差異導致的衝突和焦慮緩解,日益轉化為對本土的歸屬感,讓大灣區各地在長期的共生互補之後形成相對一致的精神認同,再在此基礎上去建設和確認“大灣區文學”的內在規定性呢?

第二,如何突破“大灣區文學”建設的現實障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雖風生水起,但在2018年上半年大灣區建設仍然存在多方麵的現實障礙。比如灣區間的文學期刊、文學出版物不能自由流通,文學網絡也未相互對接,這使得讀者無法自由而便捷地讀到異地的文學作品,另外三地文學界人士的交流和文學活動的開展也受限於審批製度。文學資信和文學人士在三地間的自由流動存在一定阻礙,粵港澳之間文學的深度交流和融合也就無法達成。要想真正突破現實的障礙,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