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小語: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美國演講家馬文?馬歇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們細心種下的花朵沒有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生長時,我們不會去責怪花,而是會去尋找為什麽沒有長好的原因。可是,當我們的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卻總是責怪他們,而且夾雜著不滿和嘮叨。”
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把所有期望和希冀寄托在了他們身上,希望孩子們能實現自己未能達成的夢想。所以,當孩子前進的方向和家長的預期背道而馳時,家長們開始懊惱、開始埋怨,覺得孩子辜負了自己的期望。但家長卻很少思考,為什麽孩子會染上不好的習氣,以及種種的缺點。
有一種說法,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有什麽樣的原件,就會有什麽樣的複印件。這個形象的比喻,其實說明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世的哲學和做人的準則。
有教育學家如此說:
如果孩子喜歡斥責別人,是因為平時我們對他批評過多。
如果孩子不夠善良,是因為我們缺乏同情心。
如果孩子膽小、羞怯,是因為他經常被嘲弄、辱罵。
如果孩子不辨是非,是因為我們專製,沒有給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機會。
如果孩子缺乏耐心,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總是抱怨,不能耐心鼓勵。
如果孩子不喜歡自己,是因為我們對他缺少接納、認可和尊重。
如果孩子很自私,是因為我們對他太溺愛,要什麽給什麽。
如果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為我們沒有教會他理解別人。
如果孩子退縮、逃避,是因為遭到了我們的輕視和打擊。
如果孩子好逸惡勞,是因為我們替孩子做的事和決定太多。
……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第一個鏡頭,是一位年輕的媽媽給年邁的婆婆端來洗腳水,為婆婆洗腳。跳過鏡頭,則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端著一盆水,很費力卻很開心地朝自己年輕的媽媽走去。然後是從幕後傳來的畫外音:中華美德,代代相傳。廣告中的媽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該怎樣對待父母,該如何尊敬老人。孩子也就立即從媽媽的行動中,學到了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家庭教育的好壞,就如這春雨一般,都是“潤物細無聲”的。盡管我們不一定做得盡善盡美,但我們應努力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給孩子以有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