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我的兒子今年上初三,因為學習成績在班上隻是中遊水平,性格又內向,不善言辭,所以在學校裏不大受到老師的關注。但是現在孩子馬上就要參加中考了,按照他現在的成績,很難考上好的高中,所以我很著急,就去學校找過老師,希望老師能給孩子多一些指導和幫助,但是老師為難地告訴我,很難和孩子好好溝通,因為孩子似乎有抵觸情緒。我回家問了孩子,發現孩子對老師有意見,覺得老師隻喜歡學習成績好的和有家庭背景的學生,對自己這種普通學生缺乏關注。我嚐試說服孩子,但發現自己也沒辦法自圓其說,解釋是如此蒼白無力。請問老師,我究竟該怎麽辦?
A:
中國是一個教育大國,自古便有著尊師重教的傳統,就連古代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帝王也有帝師來教導,所以,“師道威嚴”。
在過去,小孩子們因懼怕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見了老師常常噤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出。時光荏苒,在 21 世紀的今天,還有一些孩子一提起老師,心中就會湧起莫名情緒,怕被老師罰站、罰抄、請家長……仿佛孩子無憂無慮的心靈天空中有一朵陰雲,有些孩子因此厭惡學校生活、不願參與學校活動,更別說與老師親切熱忱地進行交流……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師生關係正常嗎?如果不正常,師生之間又如何能夠真正建立以愛為基礎的親密關係呢?
你家孩子的情況,我覺得存在三個問題:第一,作為家長,你屬於臨時抱佛腳型,隻到中考臨近,才開始關心孩子的學習,才想到去和老師溝通;第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孩子內向性格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家長有著極大的責任;第三,孩子自己認為沒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所以內心反感和抵製老師,但家長不能支持甚至同意孩子的這種感受,而是要想辦法緩和孩子心中的這種敵對情緒,因為孩子是最不會隱藏情緒的群體,如果讓孩子的這種情緒滋長,隻會引發孩子和老師的對立,讓事情向著不受控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