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孩子上初中之後,班上好多同學都報了數學輔導班,我也想讓他報。可他就是不同意,非要報什麽作文輔導班,還說他很喜歡寫作文,想將來當個什麽作家。我一聽就急了,覺得這孩子太不了解現代社會了,當作家哪有那麽容易啊,好好學好數學才是正事兒。於是我強行給他報了數學輔導班。沒想到,他的數學成績本來還不錯,報了輔導班以後,竟然越來越差了,而且他整天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動不動就說我不尊重他的選擇,我真是沒辦法了。我隻是按照我的經驗給孩子選擇對他更好的,難道這樣也不對嗎?
A: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作為家長,確實比孩子有著更多的人生閱曆和積累,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比孩子更多的發言權和感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很多家長多數時候都以“經驗之談”來指導孩子行為:這些事情不能做,因為我們有經驗;那些事情不能做,因為我們有經驗;選這個好,因為我們有經驗……很多孩子想嚐試的事情和想法,都在家長這一句句“我有經驗”的話語中被扼殺了。可是,這樣向孩子灌輸父母的經驗,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嗎?
在西方,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去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冒險精神,他們甚至會想盡辦法鍛煉孩子的勇氣和膽識。比如在觀看馬戲時,他們加上這樣一個環節,即在牛身上掛滿玩具,然後對孩子說:“誰願意要那些玩具,都可以上台從公牛身上取。”很多孩子都會踴躍上台,通過和牛鬥勇鬥智,然後取得玩具。在一旁觀看的父母不會因為自己知道那件事情危險而阻止孩子去那樣做,相反他們會鼓勵孩子去努力,並在觀看孩子機靈的表現時給孩子送去掌聲,給孩子加油。
可是,在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卻總是拿自己的經驗來說事兒,生怕孩子因為經驗不足而吃虧,或者因此受到傷害:孩子想獨自一人舉辦一個聚會,家長總會說:“聚會要掌握很多細節,你經驗不足,我來幫你”;孩子想嚐試一下蹦極的感覺,家長馬上阻止:“不行,我試過那個,很恐怖,你不能去做”;孩子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家長馬上加入自己的經驗之談:“這件事你得聽我的,你沒有經驗。”諸如此類的“經驗之談”,看似暫時性保護了孩子,是為孩子著想,實則嚴重影響了孩子自我判斷、由實踐得出真知的權利。從長遠來看,這種阻止孩子嚐試、冒險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