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孩子所在的學校前段時間組織了一場英語演講比賽,孩子很認真地準備了,最後獲得了第三名,我們也很高興,因為之前學校說的是前三名就可以去省裏參加複賽。但就在孩子高高興興準備的時候,老師卻通知我們說,因為我們市的總名額有限,所以學校隻有前兩名可以去省裏,孩子被刷掉了。聽到這個消息,孩子非常沮喪,把自己關在房屋裏好久都不出來,看到孩子這樣,我們心情也很不好,不知如何引導孩子。
A:
統計顯示,我國至少有 3000 萬青少年屬於亞健康狀態——抵抗挫折和焦慮的能力都很差。其實不光青少年,就算成年人,在麵對這樣“得而複失”的情況時想必心中也會十分難受。世界上最殘忍的事情莫過於在看到希望的時候,卻被告知這是一場美麗的錯誤。但是,對於心智成熟、性格堅毅的成年人來說,我們接著會做什麽?是抹著眼淚祥林嫂般到處哭訴,還是繼續我們的生活?
答案顯然是後者。因為戰勝挫折、不斷前進正是我們人類最可貴的品質之一。
其實,我覺得這正是你對孩子做挫折教育的最好機會,你要告訴孩子,生活中很多變化的確是我們沒辦法去把握的,事情也並不如我們的期望一樣去發展。不如意和失望的過程,就是戰勝挫折、完成自我超越的過程。麵對失敗和挫折,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跌倒了重爬起來,這就是對抗挫折的能力。
具體來說,有這麽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第一點,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
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應該對孩子保護有加。但事實上,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煉意誌、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個體的心理承受力,需要家庭、學校和孩子本人做長期不懈的努力。作為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長、教師來說,對青少年所受的挫折不能聽之任之、漠不關心,更不能“雪上加霜”、一味埋怨批評,應該把挫折當成一個特殊的教材,給予青少年諒解、關心、幫助、鼓勵與引導,盡可能讓青少年從挫折中獲得教益,把消極因素化解為積極因素,變被動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