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為了讓兒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我去年給他報了個英語班,希望他能在課堂之外多學點東西。剛開始報班之後的幾個月,孩子的英語成績確實有所提高,孩子也表示輔導老師確實說到了好多課堂上講到的問題。可是幾個月之後我發現,孩子的成績並沒有提升,課外輔導的內容好多都是課堂上講過的,而且都是現成的知識點,孩子隻能依葫蘆畫瓢,而沒學到真正內在的東西。如今孩子又升了一級,我有點矛盾要不要給孩子繼續報課外班了。尚老師對此有什麽好的建議嗎?
A:
現在大家經濟條件好了,社會上的各類輔導班也因市場需求應運而生。給孩子上輔導班、興趣班,如同開小灶加餐,是目前社會上的普遍現象。
不管你是出於什麽動機——為孩子將來發展多打一些基礎、滿足孩子的一時興趣,還是跟風、隨大流,你現在的做法雖然無可非議,但是我的觀點是:你必須要分清主次、適合和因材施教的問題。否則你將是好心辦壞事,越搞越亂。不僅會影響家長的正常生活和休息,也會讓孩子筋疲力盡,無所適從。
我的建議是:
1.選擇一項適合孩子發展的科目,學精學透,堅持下去。
我們需要認真分析、了解孩子的十二項智能,如果確實能夠找出一項適合孩子智能的強項,而且通過與孩子的深入溝通,能夠得到孩子自己確認,那麽,我們就要明確鎖定並堅持下去。我的大兒子 6 歲開始學笛子,12 歲獲得業餘最高級(十級),這一項業餘愛好將讓他終身受益;小兒子7 歲開始練足球,曾進過省少年隊,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是校隊的主力,足球給了他自信、體魄和快樂。
2.若找不準方向,可提供空間讓其自由發展,再加以認真觀察。
在沒有找準方向之前,不需要送專業培訓班,隻要在家裏提供相關條件和鼓勵,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玩耍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