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京劇的人,一定會奇怪,為什麽有鑼鼓?從人物上場之前就有鑼鼓,人物上台更是鑼鼓不停,人物每走一步、每做一個動作,仿佛都得和鑼鼓保持同樣的節奏才行。用京劇演員的行話講,你得踩在(鑼鼓的)“點兒”上。
這鑼鼓聲是從哪兒來的?是自然界本來就有的?未必。大自然固然也有風雨雷電,京劇人物有時確實是(或者應該)帶著風雨雷電上場的,像《打金磚》[17]最後一場“太廟”,劉秀殺了那麽多的開國元勳,心中遭到良心譴責,撲撲跌跌去太廟,向祖先的神靈做懺悔。當時,他是在幕後唱倒板上場的。我想,他這時心裏的情緒是很適合加上一些風雨雷電的。如果加上了,就會使他的情緒更加激烈。我已經記不得《打金磚·太廟》的倒板唱詞是怎麽寫的,但是,如果有這樣一個風雨雷電的外部環境,重新調整一下唱詞,肯定效果是會更強烈的。你看過話劇《雷雨》嗎?其中繁漪在深夜追到魯家去找周萍的時候,就有一個暴風雨的外部環境做襯托。如果沒有雷雨,那麽這場戲也就沒有足夠的氣氛了。莎士比亞的戲中也有運用暴風雨襯托人物心情的例子,你能讓你的家長給你講一兩個例子嗎?
但是,大自然也有風平浪靜、鳥語花香的時候,並且這樣的時候似乎更多。比如《西廂記》[18]中紅娘引導崔鶯鶯撲蝴蝶,生活中做這件事時是沒有聲音的,至多在撲時“帶”出一點風聲。可是到了舞台上,紅娘撲蝴蝶的姿勢很優美,忽快忽慢、節奏分明。崔鶯鶯呢?在一旁觀賞也得有個“站相”,並且這“站相”時時要和紅娘的動作相呼應。在舞台上表現這樣一個“事件”就應該把它“掐段兒”——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要分成幾個層次。如果真這樣做,層次和層次之間,就需要用一種聲響把它們“隔開”。什麽聲響最好、又最省事呢?顯然就是“鑼鼓點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