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國京劇院一團團長要我寫一個短小的童話京劇。她說:“我們準備到中學和小學裏演出,童話京劇必然受歡迎;我們出國時,童話京劇同樣會受到歡迎。”於是,我寫了隻有一場的童話京劇《夢遊迪斯尼》。
故事是這樣的:中國小朋友晶晶接到美國小朋友珍妮的邀請,要她帶領自己三個玩偶當中的一個,去美國迪斯尼樂園一塊玩耍。三個小玩偶(孫悟空、大熊貓和小饞貓)爭執不下,於是在夢中結伴來到迪斯尼樂園。小饞貓偷吃了大香腸,被唐老鴨抓住後卻謊稱自己是大熊貓;大熊貓幫助白雪公主克服困難之後,不願意顯露真實姓名,索性就講自己是小饞貓。後來,孫悟空遇到老朋友、迪斯尼樂園大總管米老鼠,偏巧唐老鴨、白雪公主趕來報告——大熊貓做了壞事而小饞貓做了好事,孫悟空不相信,於是就和米老鼠一起進行調查。“戲”就從這裏展開,小饞貓幾經思想鬥爭,最後承認了錯誤,所有的玩偶和好如初——夢境也就在這裏結束……劇團的演員都承認這出戲的故事“很好玩兒”,也“很具有兒童特點”,估計排成小歌劇或者小話劇都沒問題。但是作為京劇,排演的困難就太大了——比如,還要不要鑼鼓點伴奏?舊戲中孫悟空舞棍弄棒時必須有鑼鼓點,一旦沒有,孫悟空的矯健身手就表現不出來了。可是米老鼠、唐老鴨走路、辦事時還需要嗎?他們很難像傳統戲裏的中國古代人物那樣邁著方步上場呀!
比如,這出戲如何作曲?是依舊唱“西皮”“二黃”?還是為米老鼠、唐老鴨設計一些類似西方歌劇那樣的唱段?如果中國玩偶和美國玩偶各唱各的,那不就亂了套?那還叫什麽京劇?
還比如,孫悟空素來在舞台上以動作靈巧著稱,可大熊貓怎麽才能不顯著笨重?大熊貓畫成畫好看,真要讓它走上舞台,滾圓的身軀如何才能顯得不臃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