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京劇趣談

京韻

永遠的中軸線

現在的北京,是在明初一舉蓋成的。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後,覺得南京缺少他自己的社會基礎,便積極籌劃遷都。準備並施工了十三年,北京的內城城牆,連同其中的皇宮、街道、民房都基本就緒——形成了一個正方形的城市(今天的內城),他就頒布聖旨,宣布遷都北京。

人類時刻都在關注東西南北。日出於東而沒於西,周而複始又開啟新的一頁。北寒而南溫,是要稍微經曆一段時間才能感覺到的。當然,南半球的冷暖恰恰相反,但中國人一直無從感知。久而久之,東西相比,東為上,南北相比,北為上。坐北朝南,就成為君權、正統必須具備的一種形象和態勢。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像中國這樣關注東西南北;中國當中也沒有哪個城市,像老北京那樣“斤斤計較”於東西南北。

首先,是東西南北的觀念,造就了中國的帝都文化。當然,帝都文化反過來也極大豐富了東西南北的內涵。北京城從一建城開始,就依據了一條鮮明的坐北朝南的中軸線。

老北京,得到一個背倚長城的大視野,它坐北朝南,俯瞰中原萬物,氣象萬千。昔日的皇帝,同樣坐北朝南,俯瞰中原以南的各省,同樣也氣象萬千。從這裏入手琢磨老北京和老北京中的帝土,我們就可以得到無窮的樂趣和答案。

東西南北的理念也涵養老北京的居民,使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東西南北”的規範。

比如北京人選擇住宅,無論是買是租,一是看房子質量,同時也要看其方向。就民居而言,比較好的房子是四合院。但作為一個整體,它通常也需要坐北朝南;北京東西向胡同中,有一半房子是坐南朝北的,因此也有同等數量的房子處在後者位置上。這樣,就形成了比較、衡量——一般來說,後者次一些的,價格則低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