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北京人隻要家裏還寬敞,就會掛上一兩張“老字畫”。誠然,每朝每代都不乏“當時走紅”的書畫家,但北京人卻更崇尚“前朝某個年間”的。這一點,似乎就是老北京人與生俱來的嗜好。有時,“老字畫”背後更有“老故事”——比如您在某個大宅院中看到某張有記載的名畫,畫的主人告訴你——這是其祖上傳下來的,可後來卻被家裏某個不肖子孫偷出去變賣掉了,自己得知之後急得一夜就白了頭發,後來(興許過了許多年),自己在鬼市上發現了它,於是斷然變賣家產,將其重新“請”回家來……畫的主人說到這兒,一準是老淚縱橫了。
當然,也有另一種“慧眼識寶”的情況。比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名伶馬連良陪朋友去“看”房子。當然,“看”的目的是“買”。馬連良在“看”的當中眼睛一“亮”,因為他在一麵牆壁之上,發現了表現梨園祖輩的“十三絕”圖(十三位名伶的畫像)。後來,馬連良把這個“底”告訴給朋友,朋友決定把房子買下來,前提是要求賣主把這張“十三絕”圖留下來。最後買賣成交,馬連良便把這張畫翻印成一萬張照片,贈送給各地關心梨園的朋友,一時傳為佳話。
談老字畫,就不能不涉及它在舊京的集散地琉璃廠。這條街位於宣武區的東部,雖然僅長四百餘米和寬八米,但兩側都是各種古玩店鋪,如“榮寶齋”、“四寶堂”、“汲古閣”、“慶雲堂”等,一旦深入進去就很難拔身,實在是一條“走不完的街”。30年代初期,鄭振鐸受魯迅之托在北京收集各類舊時的信箋,曾花費了兩三年的時間遍訪琉璃廠的古玩店鋪,最後選取了二三百種寄到上海,由魯迅最後選定出版了《北平箋譜》。鄭後來寫了《訪箋雜記》一文,詳細敘述了自己搜求、遴選箋紙的艱難和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