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臉譜這個問題,在大家小時候第一次看京劇時,大約就留意到了。為什麽在一部分男性角色的麵部,要用鮮豔的油彩塗滿?而這些人的嗓門兒比其他男性角色都渾厚,動作也比其他男性角色更誇張?如果這時你提出這個問題,大人或許會告訴你:“這就是臉譜嘛!”如果你還要再問:“為什麽男性角色不都這樣打扮?為什麽另外一些人隻化淡妝,眼睛、眉毛處隻用黑線勾勒?”這時,大人也許正忙著看戲,常常有些不耐煩。其實他們在年幼時,也許就這樣問過自己的家長而沒得到圓滿答複,現在孩子們又向他提出來了。
隻要仔細再看,就又會發現新的問題——比如,為什麽還有一些男性角色,隻在眼睛和鼻子中間的那塊地方,用白油彩畫了一個不大的“豆腐塊兒”?這種人物語言幽默,動作也滑稽,他們又是什麽人?
讓我來簡單回答。京劇有“生、旦、淨、醜”四種行當的人物,這四種行當的化妝方法也是很不相同的。那種用鮮豔油彩把臉塗滿的角色,就是其中的淨,也叫做花臉。而隻在眼睛和鼻子當中畫“豆腐塊”的人,則是醜,也叫小醜。“豆腐塊”也可以算是臉譜的一種,而且出現較早,但是變化不多,遠不像淨的臉譜那麽豐富,那麽有講究。所以現在一提臉譜,指的主要是淨的臉譜。
臉譜是怎麽形成的呢?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北齊時,有一個叫蘭陵王的王子,他的臉蛋十分漂亮,就像女人那麽俊秀。突然,國家需要他帶兵出征,和強大的敵軍交鋒打仗。他有點慌了,他覺得自己這一張美麗的臉到了戰場,是不能給敵人以威嚇的。於是,他用木頭刻了一副猙獰的麵具,在打仗時戴在自己的臉上,一經衝鋒陷陣,果然所向披靡。這裏的麵具,大約就是臉譜的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