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陪同外賓看京戲,舞台上出來個大花臉,因為座位近,還能看見演員的眉毛眼睛亂動彈。外賓奇怪了,指著大花臉問我:“他臉上究竟有沒有麵具?”我說是演員用戲劇油彩抹上去的。外賓搖搖頭,表示不太相信。劇場休息時,我陪外賓在休息室坐下,給他講了那個有關“蘭陵王”的古代故事——
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北齊”的王國,它的王子叫蘭陵王,非常英俊。一次,國王派他出去打仗,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但發現對方士兵並不怕他。他苦惱了,甚至痛恨起自己英俊的麵龐來:“你為什麽不能厲害、威猛一些呢?你為什麽不能讓敵人一看見你就嚇得魂飛魄散了呢?”於是,他想了這樣一個辦法:找人照著他臉型,專門刻製了一副木頭麵具。後來打仗時就戴上麵具,正好把臉卡住,空餘下兩隻手可以拿武器。結果進入對方陣營,敵人就近看見他這副麵孔,立刻望風而逃。外賓信了,於是笑了。
京戲的臉譜究竟是怎麽形成的?為什麽刻畫英勇、豪壯的人要用花臉?最初,又是怎麽化裝的呢?我猜想,最初可能隻是用黑色粗粗地描一下眉毛,同時把眼圈勾勒一下,再把兩腮多畫些胡須。表演中把聲音搞大,動作中手腳也支起架勢……如果這樣演了,估計就能與一般的官員(多是老生)書生(多是小生)不同。這樣經過了一些年代,我們聰明的演員祖先們,又想出“是否在這些人的臉上,多塗抹一些顏色”的設想。於是,他們用紅色甚至是棕色塗抹他們的臉,顯得他們很雄壯;再有,他們在一些壞人的臉上塗抹肮髒的顏色,讓觀眾一看見這些人,就知道他們不是好人。
隨後,他們不斷改變、更換著油彩,讓油彩塗抹在臉上不會太難受。演員們也在逐步適應這樣的化裝方法,學會塗抹之後還依然會動眼睛,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嘛。如果把臉塗抹得過於厚了,麵部動作就不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