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打”,如果把猴戲看作是小學的“一年級算術”,那麽京劇中的武戲(或者大戲中的武打場麵),似乎就可以看做小學的“二年級算術”。
大家為什麽會喜歡京劇中的武打呢?似乎也與天性有關。哪一個男孩子幼年期間不喜歡舞槍弄棒呢?何況平時從電視和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武打片,像《少林寺》《霍元甲》《射雕英雄傳》,連外國電影中也有許多表現格鬥的,像《佐羅》《三劍客》《黑鬱金香》。這些武打片中,有時是徒手的,有時是拿兵刃的。電影、電視中的武打,有時要流血、要掉人頭、要把一個活人眼睜睜地用刀一劈兩半。每當這時,女孩子就要嚇得尖叫,用手蒙上眼睛。然而京劇武打中沒有這些恐怖鏡頭,所以看京劇時不必有什麽顧忌。
京劇中的武打主要是表現什麽的呢?一種情況是,兩個(或多個)武藝高強的人當場較量,雙方都是單個的人,碰上了,比一比。還有一種情況是,兩軍交鋒,陣前相遇,士兵各自守住陣腳,雙方隻由率隊的大將出馬比試,贏了的一方乘勢追殺,輸了的一方望風而逃,好像一場戰爭的輸贏隻取決於率隊大將的武藝高低。其實生活當中並不是這樣,古代的外國不這樣打仗,古代的中國也不都是這樣打仗。不知你讀過《三國演義》沒有?諸葛亮的本事,並不隻是善於派遣最有本事的大將去戰勝對方。他經常在劣勢中作戰,準確無誤地運用天時、地利和人和的有利因素,這才是他戰勝強敵的法寶。你能說出幾個這方麵的例子嗎?然而曆史上那些複雜卻又生動的戰爭過程,在京劇的小小舞台上很難表現,所以大多數劇目就隻能以雙方大將對壘的形式表現打仗了。從能否複雜、深刻地表現生活本身的麵貌上看,京劇這一手法不能不說成是一種“失”;但從培養觀眾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審美習慣來看,也許又變成了一種“得”。既然如此,京劇逐漸就從雙方大將如何通過舞刀對槍上麵動開了腦筋。慢慢地,京劇形成了自己關於武打的若幹“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