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乾隆的惆悵

道光拐點

公元1828年2月14日是道光七年的除夕。這一天,道光皇帝的早餐菜譜是:“鴨子白菜鍋子一品,海參溜脊髓一品,溜野雞丸子一品,小炒肉一品,羊肉燉菠菜一品。”差不多是四菜一湯的水平。這還是在除夕,在時事維艱的道光七年即將過去的時刻,這是帝國領導人給自己的犒賞。

這天,道光依舊穿著打補丁的褲子,“衣非三浣不易”(一個月才換一套衣服,見《滿清外史》記載),依舊愁眉深鎖,為帝國捉襟見肘的日子做道德榜樣和國家表情。帝國的日子是越來越艱難,以至於他這個當皇帝的一天僅有早、晚兩次正餐。

早在道光元年的十一月初八,皇帝就發布了他的施政綱領——《聲色貨利論》。在這篇文章中,道光帝提倡節儉治國,表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最重要的是皇帝身體力行,他經常派太監出宮去買燒餅,晚飯就和皇後以此為食,啃完燒餅立即上床睡覺,這樣做,還節約了燈油。他堅持使用普通的毛筆、硯台工作,堅持每餐不過四樣菜肴的工作餐標準,以此引導國風民風。

國風果然被影響了。起碼在道光皇帝視線所及,很多官員都開始艱苦樸素起來。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曹振鏞率先穿上打補丁的褲子,其他朝中大臣也紛紛仿效。不過,在道光皇帝視線看不到的地方,很多官員依舊聲色犬馬,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一場宴席可以曆時三晝夜;一種豆腐可以有二十餘種做法;一種豬肉也能做出五十多種花樣。所謂“大宴會則無月無之,小應酬則無日無之……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依然一派盛世光景。

但是,越節儉越貧困,帝國的財政狀況依然窘迫——就像當時朝中大臣向他質問的那樣——“豈愈奢則愈豐,愈儉則愈吝耶?”節儉在這個王朝成了原罪,原因是什麽,他也不明白。由此,道光的節儉成了史上最強的節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