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乾隆的惆悵

瓷養人,人也養瓷。瓷與人的關係是微妙互動的。應該說這是一個生靈對另一個生靈的吸引與涵養。在龍泉青瓷史上,人的故事其實比瓷的故事更加血肉豐滿。他們總在曆史的關鍵節點上,華麗轉身,力挽狂瀾。

公元1127年是靖康二年。這一年二月六日,徽、欽二帝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心事重重的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張邦昌為帝,建立了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靖康之恥的時代,江南處州,一個名叫章有福的瓷匠給他兩個先後出生的兒子取名章生一、章生二。這是個很有哲學意味的命名。《道德經》第42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寥寥數語建構或者說解釋了宇宙萬事萬物的來源與演繹。瓷匠章有福給他兒子的命名其實也有類似功能。若幹年後,章生一、章生二成了哥窯和弟窯的創始人。

哥窯和弟窯,是龍泉青瓷製作史上的重要收獲。它是平民史詩,卻在江湖田野之間,解釋與演繹了青瓷世界的極致之美。大國工匠,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就橫空出世了。現在兩兄弟以塑像的形式出現在大窯村的安清祖社裏,和他們並排站在一起的,是明正統年間督窯官顧仕臣的塑像。這或許是藝術與世俗權力的第一次平等站立吧,甚至在後來,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被封神了。瓷神。對人的尊重,或者說對瓷人的尊重以這樣一種稍顯民俗意味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大約便是中國語境。

廖獻忠跛著腳站在晚清的獵獵寒風中,茫茫然不知所之。這位滿腹經綸的秀才已經明確知道,自己因為身體殘疾已經入仕無望了。這是一個人的人生困局,但對於龍泉青瓷來說,卻是涅槃重生的開始。彼時,龍泉青瓷的技藝近乎失傳。哥窯和弟窯已是久遠的傳說。似乎沒有人可以力挽狂瀾,但是曆史的翻雲覆雨手卻指向了廖獻忠,他不經意間竟然承載了複活南宋古瓷製作技藝的使命。廖獻忠仿“弟窯”青瓷,幾可亂真,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回到了哥窯和弟窯時代,致敬他的前輩們,致敬龍泉青瓷的美好時光,也使得製瓷絕技在民國的民間江湖還能氣若遊絲地存在。這是龍泉青瓷命不該絕,也是瓷器藝術生命力堅韌的一個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