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段晦暗不明的曆史,才是龍泉青澀的童年呢?
公元420年是“永初元年”,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生機盎然地開始了。龍泉查田下保村,一個家境富裕的人家為剛剛死去的親人埋下了包括“雞首壺”“雞冠壺”“蓮瓣碗”等8件青瓷在內的墓葬品。或許他們不知道,自己親手埋下的,其實是龍泉青瓷青澀的童年時代。這是春天裏的童話,青瓷在彼時的龍泉製作粗糙、產品單一,多為灰胎青黃釉。
但是萬物生長。青瓷這門藝術也在時光的打磨下開始有了自己的光芒。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現淡淡的灰白色。經過五代到北宋早期,最高統治者的眼光被龍泉的窯火所吸引。他們想看一看,經過了那麽多年的等待之後,關於青瓷,龍泉會帶給世人怎樣的驚喜。於是,上等的青瓷開始了朝貢之路。從江湖到宮廷,龍泉青瓷以她的純粹和孜孜以求為自己贏得了皇宮裏的一席之地。
真正的驚豔是在南宋時期。地緣政治在美學和哲學之外,以一種不由分說的方式催生了龍泉青瓷的盛放。帝都的南遷、臨安的繁榮,使得龍泉青瓷的外部環境變得前所未有的好。一方麵北方名窯(汝窯、定窯)因為戰爭的原因變得繁華不再。帝都都南遷了,曾經的瓷器還能夠安放宮中嗎?另一方麵,越窯、婺窯、甌窯也因為各種原因走向沒落,這使得龍泉青瓷一枝獨秀。窯場遍布龍泉,多達260多處,全國最大的製瓷中心在龍泉建立了。“哥窯”與“弟窯”爭奇鬥豔。特別是哥窯為宮廷燒製專用瓷,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傳奇或者說秘史。
龍泉青瓷至此被政治或者說世俗的權力緊密裹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藝術的榮光,但也可以說是她的悲涼。青澀的童年早已經走遠,政治變遷打造了龍泉青瓷的獨特魅力,也影響了她的審美。龍泉青瓷之青不僅是自然之色,也是皇家之色。她的青天之色,神秘、聖潔而高貴,但無形中卻倡導了“敬天愛神”的理念。唐代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瓷》誇讚青瓷釉色之美:“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但這釉色之美,在南宋皇權背景下,似乎也蒙上了滄桑感。“梅子青”“粉青”“灰青”“豆青”,窯焰濃淡之間,龍泉青瓷長袖善舞地呈現了冷暖之變幻,就像風霜女子,就像四季時空下的山川、湖水,美豔動人卻又傷感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