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封 寄諸弟書
——正德十一年(1516)
鄉人來者,每詢守文弟,多言羸弱之甚,近得大人書,亦以為言,殊切憂念。血氣未定,凡百須加謹慎。弟自聰明特達,諒亦不俟吾言。
向日所論工夫,不知弟輩近來意思如何,得無亦少荒落否?大抵人非至聖,其心不能無所係著。不於正,必於邪;不於道德功業,必於聲色貨利,故必須先端所趨向,此吾向時立誌之說也。趨向既端,又須日有朋友砥礪切磋,乃能熏陶漸染,以底於成。弟輩本自美質,但恐獨學無友,未免縱情肆誌而不自覺。李延平[1]雲:“中年無朋友,幾乎放倒了。”延平且然,況後學乎?吾平生氣質極下,幸未至於大壞極敗,自謂得於朋友挾持之力為多。古人“蓬麻之喻”[2],不誣也。凡朋友必須自我求之,自我下之,乃能有益。若悻悻自高自大,勝己必不屑就,而日與汙下同歸矣。此雖子張之賢,而曾子所以猶有“堂堂”之歎也。
石川叔公,吾宗白眉,雖所論或不能無過高,然其誌向清脫,正可以矯流俗汙下之弊。今又日夕相與,最可因石川以求直諒多聞[3]之友,相與講習討論。惟日孜孜於此,而不暇及於其他,正所謂“置之莊嶽之間”[4],雖“求其楚”“不可得矣”。
守儉弟頗好仙,學雖未盡正,然比之聲色貨財之習,相去遠矣。但不宜惑於方術,流入邪徑。果能清心寡欲,其於聖賢之學猶為近之。卻恐守文弟氣質通敏,未必耐心於此,閑中試可一講,亦可以養身卻疾,猶勝病而服藥也。偶便燈下草草,弟輩須體吾言,勿以為孟浪之談,斯可矣。
長兄守仁書,致守儉、守文弟,守章亦可讀與知之。
釋讀:良友砥礪 乃能有益
“道不孤,德有鄰。”王陽明一生,廣交師友。與他共赴聖學的人,成了一股改造社會的力量。他自己從朋友那裏受益頗多,在這封寫給諸位弟弟的家書中,王陽明重點談的就是如何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