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家書

王陽明與兒子正憲的家書

第二十三封 書正憲扇

——嘉靖四年(1525)

今人病痛,大段隻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為臣而傲,必不能忠。象[1]之不仁,丹朱[2]之不肖,皆隻是一“傲”字,便結果了一生,做個極惡大罪的人,更無解救得處。汝曹為學,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進。“傲”之反為“謙”。“謙”字便是對症之藥。非但是外貌卑遜,須是中心“恭敬、撙節、退讓”,常見自己不是,真能虛己受人。故為子而謙,斯能孝;為弟而謙,斯能弟;為臣而謙,斯能忠。堯舜之聖,隻是謙到至誠處,便是“允恭克讓”[3]“溫恭允塞”[4]也。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魯之簡[5]哉!

釋讀:溫恭除傲 謙到至誠

這封家書是王陽明給兒子正憲寫的一個扇麵,主題是“除傲”,放到今天,這段文字依然可以作為警世恒言,可讓我們拿來長久地反觀自己,提醒自己,真切落實陽明先生關於“除傲”的教誨,便可少走一些彎路。家書開篇王陽明斬釘截鐵地說:“今人病痛,大段隻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是一大病,王陽明甚至覺得它是眾惡之源。王陽明自己也常被人指責狂傲,他也自知有此習氣,所以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自己和學生:必須“除卻輕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輕傲是狂的末路,是狂的墮落形態。狂,誌存古道,是有理想的英雄主義。傲則是變態自尊,妄自尊大,蔑視人本身。用王陽明自己的話則是“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鄒守益自我總結獲貶謫“隻緣輕傲二字”,王陽明鼓勵他說:“知輕傲處,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輕傲、自是在心理學上叫自戀,是不顧條件的自我欣賞。其實,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是所有人的共性,因為這種性格自我封閉,不能與其他人正確地交流,一味顧影自憐,哪還有心思從環境學習、從別人身上學習?在今天互聯網和媒介高度發達的時代,人越來越自說自話,在“傲”的基礎上,又大力發展出了“指責性思維”。在網絡虛擬的評價空間裏,人人有理、人人謾罵、人人自以為是,背後都是個“傲”。而自媒體的實時交互,讓“傲”有了更多的發散渠道,搭配著大數據的信息分發方式,“傲”氣便成了集群。本就是人類的痼疾的“傲”,在今天有了新的溫床和土壤,那些病入膏肓的人,誰能聽得進去別人任何的意見呢?一味在朋友圈顯擺自己,被自己的虛榮心步步活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