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家書

王陽明與太叔克彰的家書

第四封 與克彰[1]太叔書

別久,缺奉狀,得詩,見邇來進修之益,雖中間詞意未盡純瑩,而大致加於時人一等矣。願且玩心高明,涵泳義理,務在反身而誠。毋急於立論飾辭,將有外馳之病。所雲“善念才生,惡念又在”者,亦足以見實嚐用力。但於此處須加猛省。胡為而若此也?無乃習氣所纏耶!

自俗儒之說行,學者惟事口耳講習,不複知有反身克己之道。今欲反身克己,而猶狃於口耳講誦之事,固宜其有所牽縛而弗能進矣。夫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為習氣所汨者,由於誌之不立也。故凡學者為習所移,氣所勝,則惟務痛懲其誌。久則誌亦漸立。誌立而習氣漸消。學本於立誌,誌立而學問之功已過半矣。此守仁邇來所新得者,願毋輕擲。

若初往年亦常有意左、屈,當時不暇與之論,至今缺然。若初誠美質,得遂退休,與若初了夙心,當亦有日。見時為致此意,務相砥勵以臻有成也。人行,遽不一一。

釋讀:切莫外馳 勤除習氣

這封家書,是王陽明寫給他的太叔克彰的。克彰號石川,講堂之外他是王陽明的長輩,但在講堂上,這位有道心的太叔對王陽明執弟子禮,以弟子身份來虛心求教。在聖學與家庭倫理之間,前者更重,自然“師”更大。陽明對這位太叔的進學情況也尤為關心,家書中直言不諱的勸誡他“毋急於立論飾辭,將有外馳之病”。陽明對泛濫詞章之事是很警惕的,也會對急於立言立論的學生,多加勸導。生怕他們把心放了出去,心隨物轉,好外而遺內。

我們常人總是被各種習氣所纏,意念不專,總是向外求,而不知向內轉。向內轉,方是為己之學。《孟子》雲“收其放心”,便是要凝聚心思,再啟生命。不凝聚於內,便沒有力量。學習心學,也要先向內轉。陸象山[2]有言:“此道非爭競務進者能知,惟靜退者可入。”又:“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勞攘,須收拾作主宰,收得精神內在。”這些語錄都是教人自反,澄心內觀。先把精神凝聚起來,從內在深處發出的力量才大。所有高明都需經曆一番向內的沉潛,龍場靜坐的王陽明如此,在英國圖書館埋頭苦攻的馬克思亦是如此。而今天的社會整個是“外馳”的,人心浮散,任何東西都想向外表露。發散之意重,收攝之功少。落英繽紛,都成頹敗。而自二程、陸象山、王陽明都主“敬”和“靜”,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