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1519 年)
寓吉安[1]男王守仁百拜書上父親大人膝下:
江省之變[2],昨遣來隆歸報,大略想已如此。時寧王尚留省城,未敢遠出,蓋慮男之搗其虛,躡其後也。男處所調兵亦稍稍聚集,忠義之風日以奮揚,觀天道人事,此賊不久斷成擒矣。
昨彼遣人齎檄[3]至,欲遂斬其使,奈齎檄人乃參政季斅[4],此人平日善士,又其勢亦出於不得已,姑免其死,械係之。
已發兵至豐城諸處分布,相機而動。所慮京師遙遠,一時題奏無由即達。命將出師,緩不及事,為可憂爾。男之欲歸已非一日,急急圖此已兩年,今竟陷身於難。人臣之義至此,豈複容苟逃幸脫!惟俟命師之至,然後敢申前懇。俟事勢稍定,然後敢決意馳歸爾。伏望大人陪萬保愛,諸弟必能勉盡孝養,旦暮切勿以不孝男為念。天苟憫男一念血誠,得全首領,歸拜膝下,當必有日矣。因聞巡檢便,草此。臨書慌憒,不知所雲。七月初二日。
釋讀:含冤賦閑 轉敗為勝
寫這封家書時,陽明四十八歲。過往七年間,他幾次剿匪,屢建奇功,官位雖是節節高升,但每結束一場戰役,他就給皇帝上疏,希望批準自己辭官養病。正如這封家書所言“欲歸已非一日,急急圖此已兩年”。屢次請辭而不準,迫不及待想回家的王陽明,結果突然攤上了大事——寧王反了。
得知寧王造反的消息時,王陽明正和江西兩個大名士談天喝茶,名士們瞬間就蒙了,驚慌失措,王陽明雖已“每臨大事有靜氣”,但即便再怎麽“不動心”,也要麵臨接下來“怎麽辦”的問題。
寧王舉兵,就在王陽明管轄的地界。事發突然,他隻得倉促備戰。寫這封家書的前一天,他剛發出《調取吉水縣八九等都民兵牌》,號令組織民兵,準備征討寧王。他趁著巡檢的間隙,給父親寫了這封信,報平安,分析局勢,也表明立場:先不想回家了,等幹完這票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