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軍戲是漢唐古劇,是中國戲曲蓓蕾時的情態。一九八七年,黃岩靈石寺塔出土了六塊吳越參軍戲人物磚。這是東南沿海一帶,迄今為止發現的宋之前的戲曲文物。
宋室南渡之際,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南戲,在溫州產生,而後走向全國。台州與溫州,同屬東甌故地,地緣相親,文脈同源,五代時都在吳越國治下。在這片大海饋贈的古老大陸上,戲神早已降臨,等待一個時機的到來。
一 楊花似雪弄參軍
樓台重疊滿天雲,殷殷鳴鼉世上聞。
此日楊花初似雪,女兒弦管弄參軍。
晚唐詩人薛能的《吳姬》詩裏,柳絮飛白,弦管流轉,歌聲繞雲,弄參軍觀者如潮。好一個明媚的春日啊!在吳姬的杏眼裏,江南的春水似乎又漲了幾分。
黃岩靈石寺塔出土的六塊吳越戲劇人物磚,似乎就是吳姬弄參軍的場景。這些戲劇磚陰線淺刻,其中四塊長方形磚上各刻了一個人物,另外兩塊方形磚上各刻了兩個人物,與佛像磚、花草磚、銘文磚陳列在一起,呈現了五代時期江南戲劇演出的情狀。
站在六塊戲劇古磚前,就像是在看那個年代戲劇表演“直播”,磚就是當時的屏幕。剛開始你是一個人看,而後你會感覺到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從時間深處趕來,就如現在村裏請戲班,鄉人們腳步參差,身影晃動,會聚到戲台前——小兒坐在大人的肩頭,後排的人努力踮起腳尖,引頸而望,指手畫腳,人潮擁擠,人聲鼎沸。
戲開場了。
先上場的那個戴著襆頭,兩條襆帶上揚,著交領窄袖袍衫,腰間係帶,身體微微左傾,雙手斜持一長竿,竿上一根長帶,臨風飄舞。“參軍色執竹竿子作語,勾小兒隊舞。”這不就是那個汴京淪陷後,南下臨安,思念舊都繁華,寫了一部《東京夢華錄》的孟元老的聲音嗎?這就是所謂的“引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