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遊錄

山海藏起的精靈

唐杜佑《通典》說:“歌舞戲有《大麵》《撥頭》《踏搖娘》《窟礧子》等戲。……《窟礧子》亦曰《魁礧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樂,漢末始用之於嘉會。”

一 傀儡舞袖,還是宋時明月

農曆二月初一,城裏有“攔街福”的舊俗,人們抬出東甌王遊街祈福,各色小吃、民間技藝,都匯攏在廣場上,市民“嬉嬉盱盱看看戲”,酬神娛人,熱鬧非凡。最大的排場是兩個戲班演鬥台戲,這是“大戲”。“木頭戲兒”這類“小戲”也必不可少,簡陋的戲棚前擠滿了人,以小孩多,有抱在手上的,有騎在肩上的,大一點的孩子就甩開大人的手,一個人顧自擠到台前,睜大了眼睛看。

隻見幾個藝人在一塊幕布後露出雙手和腦袋,一邊唱一邊五個手指靈巧地把係在木偶身上的幾條絲線拉來鉤去,台上那些木偶人舉手投足,舞槍弄棒,一招一式,仿佛真人表演,不禁令人驚奇叫絕。但是戲散了,也看不明白此中的機巧,這也正是傀儡戲吸引人的地方。

傀儡戲,也稱木偶戲,有杖頭木偶、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最常見的是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木頭戲兒”是溫人對傀儡戲的俗稱。鄉語總是貼著事物講,聲色滋味全在裏頭了。

一個地方崇尚傀儡戲,也是一個地方的曆史鏡像。

溫州是古甌地,“東甌王敬鬼”“故甌俗多敬鬼樂祠”。葉適在端午節看龍舟,有《永嘉端午行》詩,雲:“岸騰波沸相隨流,回廟長歌謝神助。”濃鬱的巫風透過千年的歲月依然可感。這是溫州的老底子。宋時,溫州已很繁華。北宋詩人楊蟠《詠永嘉》詩中描繪溫州:“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繞畫樓。是處有花迎我笑,何時無月逐人遊。西湖宴賞爭標日,多少珠簾不下鉤。”建炎四年(1130年),趙構避金兵浮海逃至溫州,以“州治為行宮,朝見如舊儀”,甚至太廟也遷來溫州,這其中“樂作”和“樂舞”必不可少。宋室南渡,大批的皇族勳戚、官僚豪紳、百戲伎藝及賣藝的“路歧人”隨之南下,溫州顯然是繼臨安之後的第二個風月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