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遊錄

德清有珠

一個欲雨欲雪的天氣,我在德清。畢竟是浙北,樹枝頭連一二片黃葉都沒剩。這是北氣所致。大家都說:“下雪吧!”多麽美好的夢呀!在南方,盼望下雪就像等一封錦書。

德清兩日,雪不來,不期然卻走進一個珍珠的世界。看雪和看珠,都是美好的事。

這是一家珍珠博物院。先看到一艘船。這是一艘渾身上下鑲滿珍珠的船,大概有六米長兩米寬的樣子。說用了兩百多萬顆珍珠,仿鄭和下西洋的船形。鄭和的船叫寶船,不知是因鄭和的小名“三寶”而得名,還是因出洋尋寶而喚之。

如此一個龐大的開場,讓人始料未及,仿佛已至一條大河邊,欲揚帆而去。

此間造像意在“海上絲綢之路”。珍珠是“絲路”朝貢貿易的商品,在唐朝大概相當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英國人眼裏的鑽石。薛愛華在《撒馬爾罕的金桃》中寫道:“貞觀十六年(642年),唐朝接受了天竺國貢獻的‘大珠’,天寶八載(749年)接受了林邑國城主盧陀羅遣使貢獻的‘真珠一百條’,天寶九載(750年),波斯鬼國獻‘無孔真珠’,大曆六年(771年)波斯再獻真珠。”還寫了唐人接受珍珠的心態:“很高興……又擺出一副藐視的態度……似乎隻是作為蠻夷自願來朝的象征才接受這些東西,是‘化中國而及外夷’的代價。”薛氏講物又講人。物不僅僅是物,意義正在於此。

鄭和是執行明朝“宣德化而柔遠人”的外交政策七下西洋,把中國朝貢貿易推向了極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林梅村教授的《觀滄海——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衝突與交流》一書從考古、曆史、藝術、科學等領域,探索鄭和下西洋之後,歐洲、伊斯蘭世界和大明王朝的衝突和交流,展現了對東方的絲綢、瓷器、珍珠、茶葉、香料諸物的欲求背後海上霸權的明爭暗鬥,列強勢力的此消彼長。當年仁宗叫停下西洋船隊時,鄭和曾披肝瀝膽力陳:“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取南洋,華夏危矣!”鄭和意識到海洋時代的到來,可惜沒能開啟它的序幕。那些從波斯灣帶回來的明珠,不知流落何方,想來已經回到了它的故鄉。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