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李鴻章家書

[釋讀與評點] 憂係“禦體”,急在政事

李鴻章的這封信中,轉述了他所聞知的同治帝的病情。實際上,這位年輕皇帝此時已經病危,兩天之後也就是十二月初五日,年齡還不到二十剛剛“親政”不滿兩年的他即告“駕崩”。若說其父鹹豐帝是個“苦命皇帝”,這位同治帝命也不“甜”。皇朝“內憂外患”的遭逢之外,家庭生活也難順心,主要竟是親生母親慈禧太後對自己婚姻生活橫加幹預。同治帝與皇後阿魯特氏相親相愛,但慈禧太後並不喜歡,強令兒子移愛慧妃,而同治帝偏偏討厭慈禧所喜歡的此女。據說,心緒抑鬱之下,這位皇帝竟與太監佞臣微服外出尋求刺激,因怕人發現,“大場所”不敢去,專覓偏僻小館甚至暗娼,因此感染梅毒,即由此病而終。當然,這屬傳言,皇家的醫案絕不會留下這種“髒病”的記載。這不,李鴻章此信中也說聞聽“聖躬天花”嘛。可想來,皇家醫案豈不容易令禦醫做得手腳?繼位的光緒帝死後,被毒殺的“傳聞”沸反盈天,有篤信皇家醫案者以之證明其為病亡,而近年有相關研究者采用高科技手段,通過檢測光緒帝頭發等物,得出其為砒霜毒死的結論。皇家的事情啊,“謎”多著呢,同治帝死於何病,也算一個謎。以“天花”論,因為此病生過一次不再複得,皇帝出天花了,夠資格的大臣們還要專折“叩賀天喜”,山東巡撫丁寶楨搶先一步上折。而比他離皇家更近的李鴻章,嗅得皇帝病情的凶險,便沒有貿然上折,這算對了。要不,折上去,皇帝沒了,這是叩得哪家的“喜”呀!當年的這等事情,想來不是頗有些滑稽嗎?

總之,年輕的同治皇帝是沒了。在他病重期間,“兩宮(指慈安、慈禧兩太後)逐日守護”,“內外惶惶”,當然要耽誤好多政事。李鴻章最關心的那道《籌議海防折》,“迄今未見分曉”,讓切盼知道結果的他心裏著急。先後到京的蔣益澧(字薌泉)、英翰(字西林)兩人,也“皆未進見”。當時蔣氏已病休有年,僅後於同治帝十幾天就病逝了。英翰則剛擢兩廣總督不久,應是入京覲見。但別說外間臣工了,就是連平時常陪駕身邊的廷臣也“見者益稀”。